分享

资本混战?

 德培论道 2020-08-26

尽管万宝之争尘埃落定,证监会也在“捉妖精”、“逮大鳄”,炮轰“野蛮人”,但从另一个层面证明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在中国的对决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

对于资本咄咄逼人,频频上位,不少上市公司谈金融资本“色变”,调侃道“你(金融资本)若不举,便是晴天”。

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争斗升级的背后,是以金融危机为标志,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地嚣张,实业资本被裹挟劫持。

事实上,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的缠斗就开始无休止的上演。

比如爱迪生当年就被资本赶出自己亲手创立的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西奥多·韦尔先是被资本所迫离开自己一手缔造的AT&T帝国,又在20年后借助资本的力量重掌AT&T,史蒂夫·乔布斯、威廉·杜兰特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亨利·福特更是在三次创业中连连和资本“过招”,在两败一胜后将公司转为家族所有。

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恩爱情仇堪称一部血泪搏斗史。

以前,这种纠葛主要发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随着1992年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国家开启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铺开,金融资本的力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疯长,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纠葛也愈演愈烈。

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由于实体经济遭遇去产能,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愈发难以找到栖身之地,纷纷涌入金融领域,再加上全球空前的货币宽松,致使金融资本史无前例地大扩张,金融资本围猎实业资本变本加厉。

这在全球并购市场上的一支主导性力量中国表现得最为剧烈。

据Wind中国并购库统计,在2015年中国进行的6446单并购交易中,二级市场收购1083单,同比增长205%。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金融资本主导的杠杆收购,利用金融监管存在模糊和空白地带大搞金融创新,导致严重的套利交易。

金融资本购买实体企业,争夺控制权的核心目的就是控制优势资源,以实现继续滚雪球,扩大资产规模,从而兑现利润最大化。

而通过金融“魔术”,金融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控、抢夺了企业家历经多年磨难、耗费无限心血打造的企业和培育的果实,轻松站在了经济食物链的顶端。

从表面上看,中国金融资本如今的势头堪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

当年,在重整制造业的旗号下,美国金融资本大行“积极股东主义”,通过杠杆大肆收购实体企业,利用各种包装炒作手法实现套利,盛极一时。

虽然这带来了金融业的繁荣和巨量的金融财富,且也推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资本造富不可避免地对实体制造业造成巨大的损伤,对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推波助澜。

而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乃至放任,使得美国的金融资本至今占据美国经济主导位置。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美国金融资本肆意膨胀的恶果。

美国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金融过度。作为经典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这有其必然性。毕竟,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终极就是形成金融黑洞。

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信条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放松金融管制,到受英国金融大爆炸刺激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1999年11月13日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开启以自由化为宗旨的美国金融“大爆炸”,金融的能量被极尽释放。

也就是说,金融家的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创造出层出不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导致金融、地产与专业服务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重自1980年开始首次超过制造业,制造业趋势性萎缩,华尔街掌控美国经济命脉。

正因为如此,对华尔街充满怨忿的美国选民把被认为代表了实业资本的特朗普推上了总统宝座。

然而,与美国金融过度不同,当下中国金融资本的嚣张根源在于金融异化和扭曲。

毕竟,当下中国金融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发展尚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当下更多表现的是金融不足而不是金融过度。

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以超常规、超越美国的势头蓬勃兴起,本身就是金融不足的折射。

悖论的是,中国在金融不足和金融非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却表现出了类似美国金融过度的特征。

如此矛盾的状况,源于中国金融业遭遇两面“夹击”: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和货币的膨胀,中国已经成为第四次金融大爆炸的主战场,理应通过金融市场化为放量增长的资本开辟道路,寻找空间;

但另一方面,以美国金融危机为标志,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化不断出洋相,金融管控难以放手。特别是以“811汇改”为主要标志的金融闯关以及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搞成一地鸡毛,也印证了贸然市场化只会适得其反,新打开的一条市场道路再次收窄。

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利用各种缝隙变形变异,以扭曲的方式为自己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成了金融资本的出路。

因此,与美国杠杆收购中机构投资者主要运用高收益债券作为融资工具不同(1989年底,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这三类机构持有高收益债券的比重达到75%),中国举牌险资的资金来源多为保险公司所发售的“万能险”等类理财的保险产品,通过循环抵押、“名股实债”规避监管,真实杠杆累加超过十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实业资本也摇身变成金融资本“兴风作浪”。

鉴于保险资本的特有优势,贵州茅台、江苏黑牡丹等实体资本纷纷向保险资本转型,做起了金融生意;上海华信国际集团等实业资本则围猎券商股权,为在资本市场淘金做准备。

还有一些资本,虽然打着实业的旗号,但创办企业的目的就是在资本市场通过捣腾、买卖公司获利,而不是发展实业本身。各类基金也对此推波助澜,资管产品等都成为了委托人或管理人的举牌工具。

如此来看,当下并非单纯的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对决,中国金融扭曲嚣张的复杂性在于,表象虽然是金融资本围猎实业资本,内在更是各类资本间的一场混战。

这背后是实体去产能与金融大爆炸的特定时代使然,资本逐利的本性加上缺乏出路,把异化的资本混战顶到了杠头上。

希望金融回归实体,服务实体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诉求,但鉴于金融已经自成体系,很难“乖乖就范”,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博弈仍将继续。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