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能否承受“珍珠港偷袭”?

 德培论道 2020-08-26

80年前,一个漆黑雨夜,日本侵略者突袭了卢沟桥边的宛平城。

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开启。

80年后,“醒狮”中国早已浴火重生,洗刷屈辱并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然而,这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

如近期因印度边防人员越境,导致中印在洞朗地区对峙,已经超过2013年中印双方在边界线东段僵持21天的“帐篷对峙”,成为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就日本而言,其并不安分。

安倍政府于2014年7月以内阁决议的形式通过修改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将“拥有但不能行使”变更为“在必要最小限度的范围内行使集体自卫权”。

2015年7月,日本更是推出“新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意味着日本的安保战略由守护国土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国际军事行动。

至此,日本在大体上走完了对外战争的法律手续。

早在1996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在其出版的《第二次太平洋战争》一书中就曾对日本未来发动的战争进行过推演:

因国内反美和反华情绪的日益高涨,日本首相下令对外开战。由部署在中国近海的日军巡洋舰发射巡航导弹打头阵,数百架战机紧跟其后,对中国沿海实施大规模轰炸,在几小时内以偷袭方式重创中国海空军,而美军关岛基地也将同时受到日军偷袭,损失惨重……

显然,这位美军高官对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惨痛教训还心有余悸,但这样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因为日本善于偷袭的“传统”有其特殊的地理、文化和民族性。

电影《珍珠港》

作为浩瀚太平洋中的一个陆地面积仅3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日本虽然经济繁荣,却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加之在人口、资源、战略纵深和战争潜力等方面的严重不足,使其处于深切的不安与焦虑之中。

强烈的“岛国沉没”危机感推动着大和民族不断对外扩张以获得生存空间,从而塑造了日本人性格中血腥、好战、黩武、冒险的部分。

而正如小个子与大个子较量时,不采用非常手段就会处于劣势一样,小国要想在与大国的角力中获胜,也需要通过一场“成功”的突然袭击来改变战争的走向。

从1592年丰臣秀吉突然入侵朝鲜,到1894年不宣而战挑起甲午战争,再到“九一八事变”偷袭东北军驻地、“七七事变”炮轰卢沟桥,以及1941年的突袭珍珠港行动,日本屡屡在偷袭作战中获得巨大“成功”,都是对其特殊岛国文化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回归亚洲主导国家,对日本的压力与日俱增,而日本自身在经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失落的二十年”后,已逐步丧失了东亚雁阵体系中的头雁地位。

中日实力对比正在悄然发生扭转,由此产生的恐慌和不甘一旦催化了日本民族的战争基因,其采用不宣而战的偷袭可能性显然更大。

一旦日本偷袭中国,那么将可能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攻击海上武装。

海洋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日本为获取胜利或集中优势兵力,对于进出西太平洋的中国海上武装力量(如东海舰队、航母编队等)进行偷袭,尽量在一轮打击中摧毁海军的全部战斗能力,在战争中占据先机。

偷袭沿海城市、港口。

东部沿海可以说是中国的命脉,不仅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也是众多工业生产和军事基地的所在。

而青岛、舟山等港口更是重要的战略要塞,如果日本突然发动针对上海、深圳、广州、香港等大城市的袭击,并对我军的导弹阵地、机场和港口等实施轮番轰炸,中国将惨痛付出代价。

发动“斩首行动”。

这是极端冒险的行为,但在日本人眼里,一旦成功,中国发动核反击的可能性低于50%,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谅日本的概率却高于50%。中国的威胁可能就此一劳永逸地解决,50%的概率对其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从日本的偷袭历史来看,其典型特征就是举全国之力,打一场毁灭性的战争,最大限度降低敌人的战争潜力,甚至不惜与对手赌国运,这从甲午海战和珍珠港行动中都能看出端倪。

如果以这样的思路推演,中日一旦进入战争状态,承担着经济生产、军事防御等重要任务,却又防线漫长的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袭击的威胁或相对较高。

由于中国有着极为广阔的战略纵深,即使东部沿海遭受重创,也还有中西部内陆作为回旋资本。中国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是日本无法比拟的,日本“战则必败”。

二战中苏联也是在被德国闪电战袭击,损失了大量主力部队和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情况下,依靠宽阔的国土纵深和寒冷的气候最终实现了绝地反击。

大国的战略纵深确实往往能够在持久战中以时间换空间,挽狂澜于既倒。

但不容忽视的是,“战略纵深”对于20世纪的传统战争有效,但是21世纪新的战争样式如果与纵深无关(譬如空天一体、远程遥控、新式核武器等),其本身的存在前提都将被抽离。

针对中国的偷袭也与当年珍珠港行动明显不同:

付出代价的差异。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距离美国本土2000多海里,夸张点说即使日本将该岛屿从地图上抹去,美国损失的也只是舰队和基地,本土遭受的打击相对有限。

而中日属于隔海相望的邻国,一旦日本发动针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突袭不仅难以防备,而且稍有不慎就存在经济和军事被同时打废的可能,其结局可能是毁灭性的。

国际形势的差异。

今天的国际关系更为复杂,欧美中俄四个大国之间既“四角恋”又互相“拆台”,二战之时尚存战时同盟相互扶持、共度难关,而如今的世界已进入战略碰撞期,“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一些国家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崛起。

东亚格局正展开大变局,中韩被美国安插的“萨德”离间、朝鲜“特立独行”,国家利益之争早已取代意识形态之争。

中国一旦遭遇偷袭,东亚各国很可能无人再伸援手,即使是俄罗斯、朝鲜也更愿意接受一个“虚弱的邻居”,中国在日益孤立的国际环境中将处境艰难。

尤其当美国转向离岸平衡,即把其他国家推到遏制美国竞争对手的前台,自己则隐退幕后上下其手,进行撑腰,以达到对相关地区和国家进行制衡的目的。

再加上重回亚太战略,美国撺掇菲越小国在中国的南海区域搞小动作,也自然把日本顶在前面,拿钓鱼岛搞事情,撩拨一下中日两国敏感神经。

对此,日本未必不会上美国的套。鉴于此,中国不得不预做准备,反击“偷袭”。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