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分子消失了?——认知决定境界

 德培论道 2020-08-2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知识分子曾经义无反顾地担当着引领社会进步的重任。

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到“以启大众之理性”的启蒙者,从民主革命的先锋到经济建设的智囊,他们不仅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而且制造了社会变革的话语逻辑并取得了关于真理的话语霸权。

由此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绝不是一句贴在墙上的名人名言,而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然而,信息大爆炸狂风暴雨般袭来,知识开始过剩,多元化充斥了任何唯一性的“真理”,那些试图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的“权威”无一不被“秒杀”,知识分子地位也泯然于众,沦为“知道分子”。

面临巨大的时代落差,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也发生着不能自制的动荡,失落与迷茫并织。

一方面,他们是“含着金汤匙”的精英,无论是口吐莲花的企业家、儒雅风趣的学术权威还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从众星捧月到坐冷板凳,内心的跌宕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视“修齐治平”为终身理想的知识分子普遍具有“为公”情怀。

于是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预言帝”们俨然失去了昔日“帝王师”的架势。

虽然他们对家国大事依然热忱,可惜高度已逝,锐气不再。至于当下该如何更好地传承“道统”,更是不知所终。

一部分知识分子继续过着恬淡寡欲的生活;

另一部分则浮于知识表面,难以突破,最终将自己的学术能力断送于平庸;

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消融于商业大潮,无法辨识;

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割舍自由思想,屈从于世俗权威,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仰人鼻息。

从昔日备受社会尊重的“文化人”到如今屡遭调侃的“砖家”、“叫兽”,从“万千宠爱于一身”到遭人唾弃打入冷宫,斯人没落于今,为何?

技术的普及使得知识分子赖以为生的“先知”身份被釜底抽薪。

互联网时代,多海量和快速度的信息如水漫金山,普通人可以借助网络很轻易地实现信息对称,知识分子“指点江山”的神圣感消失殆尽。

过去是知识多寡决定境界,如今是认知能力(学习与参悟)决定了格局。

专业化成为限制知识分子视野的紧箍咒。

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领域愈分愈细,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日趋单一。

事实上,社会发展至今,许多问题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杂交,“专家”很难洞见现象背后的复杂联系。

知识分子在媒体上的见解经常被证明是错误的,一部分原因也正在于此。

归根到底,思维方式滞后是知识分子掉下“神坛”的根本原因。

工业时代下,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量如资源、技术、资本等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线性积累过程。

知识是对过去经验和技能的总结,吻合工业思维下的迭代逻辑,因而可以靠自我递延促进增长。

如今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变革浪潮下,新技术和新模式常常一举颠覆行业乃至整个产业,突变成为时代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以过去照亮未来”的思维已经看不清方向,因为一切变化都很突然,根本来不及反应,等反应过来,可能为时已晚。

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恰恰容易固守于经典的思想体系,陷入路径依赖与循环论证,难以突破与创新。

从此意义上看,知识分子的“纸枷锁”思维方式反而使其成为阻碍创新的保守派。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