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衍生化必将“走邪入魔”

 德培论道 2020-08-26

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校园贷”变成了“校园害”,在今年6月被全面叫停之后,还有多人受害,近日陕西一大二学生借“校园贷”后无力偿还自杀。

6月28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规定已经从事校园贷的网贷机构一律停止增发新标的,并对存量业务制定整改退出计划。

此前,一份10G的“裸条”照片及视频压缩包在网上大肆流传,167位女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亲友联系方式以及私密照片遭到泄露。

她们的贷款抵押物不光是裸照、裸聊,甚至已经衍生出“肉偿”色情产业链。当还不起贷款时,就将她们的借条转给社会人士,也就是所谓的“债券转让”,在社会人士的引导下,许多女生为了还贷而开始陪酒并逐步走向陪睡的悲惨境遇。

每次“肉偿”,放贷者都会抽取客户“介绍费”,不多不少,刚好卡在不能迅速还款的度上,一步一步地把借贷女生变成放贷者的赚钱工具。

除此之外,“零钱宝”、“农村宝”、“脱贫宝”等理财名目层出不穷的P2P骗局席卷农村,使乡村最贫困的那群人也难逃魔掌。

金融乱象迭出,其根源在于中国金融衍生化愈演愈烈。

社会普遍希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社会诉求更加强烈,然而,中国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却背道而驰,热衷于货币交易,在金融衍生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脱实向虚愈演愈烈。

近年来理财产品的急剧膨胀就是典型体现:

自2011年以来理财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至2016年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已达30万亿元,同比增速达27.66%,产品发行量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25116款。

更有大量上市企业开始参与这种钱生钱的游戏,据统计,在2016年A股市场,定增规模高达新股IPO募资总额的近10倍。

过度融资圈钱不说,圈来的钱不用于发展主业反而去买理财产品谋利,2016年共计超过700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逾7000亿元,约占同年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的50%。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国成为金融大爆炸的主战场,为金融衍生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2016年中国金融业GDP占比达8.4%,不仅远远超出韩国(2.3%)、德国(4.1%)等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7.2%)、日本(4.4%)等传统金融强国。

超量投发的货币为了寻求保值,开始大量流入金融这个价值洼地,金融投资以每年30%的速度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有了发挥“毁灭性创新”能力的工具。

在互联网大潮的刺激下,各种衍生品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将金融衍生化加倍放大,同时,2015年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又为其打开了通道,互联网金融一度被调侃为“无准入门槛、无行业规范、无监管机构”的行业。

在此背景下,各种金融衍生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地涌现,这些新兴的金融业态犹如一匹匹脱缰野马,传统的市场既定规则难以对其进行约束,甚至有部分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打着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旗号异化成不法分子的套利工具。

如今虽然政策已由“促进发展”转向“扎紧制度笼子”,但政策上的纠偏很难让金融衍生化的列车一下子停止,风险仍然在金融体系内以隐性方式高度聚集。

其实,金融衍生化只是金融走邪入魔的一个表现,在本智库《福卡分析特别报告》推出的《金融大变局(上、下)》专辑中,对金融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解构,敬请订阅。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