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与精致生活隔着几堵“墙”?

 德培论道 2020-08-26

什么是精致生活?

最常见的就是朋友圈刷屏不止的网文,“喜欢就买,精致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将精致与否与“买不买东西”划等号;

或是养生“砖家”开口闭口就是“精致在于吃得健康、睡得舒适和经常健身”;

更有文艺小青年娓娓道来“一个温暖的午后、一花、一草、一人、一狗(猫),生活足够精致矣”;

当然,也有挨过饿、受过冻的老一辈人苦大仇深地批判“精致就是小资产阶级作风!”

……

显然,无论是出于商业利益、虚荣心还是历史情结,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认知偏见不可谓不大,致使本该承担“小康标准”的精致生活始终与中产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的这段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精致生活的模样:

一方面,恰当的物质消费是精致的一面。

因为精致生活注重品味、讲究细节,而这些往往与物质相联系,如一茗下午茶、一场音乐会或者一次旅行,前提是有茶喝、有音乐听、有地方玩你才讲究得起来。

另一方面,精致生活虽与物质相关,但却不是纯粹用金钱堆积的华丽与高贵。

相比之下,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信仰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一点就如没有大房子,日本人照样可以设计出一套“五脏俱全、温暖有爱”的2.5平米小家,而上海人即便是在最市井的弄堂中也能活出嗲嗲的情怀。

更极端一点,如弘一法师每餐饮食就一碗米饭,一碟咸菜,然而由于内心饱含民苦计生,在众人眼里他的生活反而是精致至极的深刻体现。

如此看来,精致生活恰恰是奢华和极简的勾兑,提取了两者最精华的部分,同时又规避了“过度化”。

即:精致生活中物质的部分需要向奢华中的高品质和工匠精神看齐,与此同时,精致又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创造美好、感悟生活的能力与极简中的纯粹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现实以怎样的面目示人?

《经济学人》指出:2.25亿中国中产是全球最焦虑的人群。

受过良好教育,在城市拥有房子、车子、一份不错的职业,甚至还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追求梦想的中产似乎拥有一切,却常常害怕失去一切,他们拼命工作,根本无暇品味生活的闲情。

更有甚者,将满腹牢骚发泄于社会,一边抱怨国情体制,一边羡慕西方中产的“笃悠悠”。

且不说,在债务危机、难民潮、恐怖袭击等麻烦下,西方高福利的“笃悠悠”已经是个伪命题。

更进一步分析,任何事物或状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正如30年的时间我们从慢生活走到快生活节奏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笃悠悠”同样经历了曲折转变。

无论是殖民扩张时期封建主的奢靡,还是工业革命初期资本家对奢侈品的迷恋,当物质财富大爆炸之际,今天看起来“宠辱不惊”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未曾抵抗得了“一夜乍富”的诱惑和迷茫,而这也是符合人性的。

试想,如果一个穷光蛋突然中了千万彩票,挥霍享受肯定是第一反应,直到有一天,对物质无休无止的消费令其感到空虚时,他才可能放缓脚步,开始相对简单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极简风最早在发达国家兴起,并且信仰者大多是社会精英和富人。

总而言之,你今天所看到的中产焦虑与资本主义的“笃悠悠”天差地别,不过是因为我们落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伴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别人所经历的,我们终将一一经历。

不过,任何事物一到中国就变样,未来的精致生活同样将带有“非典性”。

从面上看,离散度大。

由于强调内心的感悟,精致本身常常因人而异,加之“先富带动后富”、地域广博、人口“三个世界”(一亿人口像欧洲,两亿人口像亚洲,十亿人口像非洲” )等现状,各个地区的精致生活必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正如歌词所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四季如春,我在北方的寒夜中大雪纷飞”,场景不同,精致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

从结构分析,中国人的精致生活是个“大杂烩”。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无论是穿衣打扮,还是饮食风俗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如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古色古香的建筑等,随便拎出一个都能写一部“文化史”。

然而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推进,年轻人慢慢迷上简约的欧式建筑、浓郁的咖啡和智能家居产品等,但由于强大的文化根基,岁月又不能暗淡历史的芳华,最终反而过出了现代与传统、西式与中式的“杂交生活”。

从进程分析,精致生活还将“进二退一”。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300多年的工业化之路,“强压缩”节奏下,中国人生活的变化之快、因素之杂、诱惑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表现在中产身上就是彷徨不定,既想要奢侈生活的品质,也想要极简生活的自由,还想要精致生活的性价比,更想偶尔可以炫炫富。基于上述“不定性”,中产的精致生活或将呈现出“进二退一”的走势。

精致生活很美好,但因为出发点是基于“个体”的,一个不小心便会掉入精致陷阱,沦为八面玲珑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该群体一旦掌握权力,其带来的危害相比平庸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庸》修身篇曾提到“尽精微、致广大”,中产的生活也绝不将止步于个体的精致,更要“致广大”,即做个高贵的中产。当然,这里的“高贵”与“富”无关,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精神。

两次世界大战将英国从贵族社会打成了平民社会,但贵族的爵位依然保留下来,为什么?

因为贵族身上普遍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便“打土豪、分田地”都不可能将其泯灭,也基于这份担当,贵族不单没有暴发户的嚣张,反而要自制克己、服务社会。

然而近几年,关于官二代、富二代等舆论沸沸扬扬,“投胎是门技术活”被广泛认可,仿佛所谓的“二代”就是无上殊荣。

殊不知,建立在“权钱名”之上的二代血统和高贵、荣誉等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甚至是对贵族一词的侮辱,“二代们”与其浪费财力去炫耀,还不如好好完善精神世界,以修养弥补血统上的“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对于精致生活,如果你认真对待,好好追求,是会上瘾的!对于精致产业,如果企业高瞻远瞩,潜心布局,迟早会突围的!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