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身狗”越来越多,是因为婚姻正变得越来越没用了?

 德培论道 2020-08-26

摘要

“众乐乐不如独乐乐”,中国单身人口已近2亿,第四次单身潮来袭,究其根本在于构成婚姻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5月21日,团中央“青年之声”发布《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代青年择偶最看重“健康”和“能力”,近七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

《报告》还显示,68%的男性青年认为“结了婚人生才圆满”,而女性青年选择该项的比例为49%。

其中,近36%的女性青年认为“单身也很幸福”,持有该观点的比例是男性青年的两倍。

女性更“爱”单身

无论是数据调查,还是现实生活,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单身。影视作品也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

从《欢乐颂》里的“三高女”安迪、“孔雀女”樊胜美,到《我的前半生》里的“白骨精”唐晶,诸多人设各异“剩女”被搬到小荧幕上,引起社会共鸣。

据国家民政局统计,中国“独行侠”人数已近2亿,全国的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了2013年的14.6%,35岁以上依然单身的人群比10年前上涨了4倍多,达到21%。

单身从个人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

当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成为常态,单身模式迅速被商业化。从街角的单人KTV、一人咖啡厅,到餐厅单人座位、家用小型冰箱,再到规模高达35亿元的婚恋市场,乃至“性冷淡风”兴起,体量庞大的单身经济正应运而出:10%以上的单身族月可支配收入8000元人民币以上,这千亿级别的市场是尚待征服的“星辰大海”。

你以为独自惆怅的“单身狗”,其实日子过得怡然自得,打死不脱“狗圈”。当每个人都忙着“拯救世界”,连“男人都不追女生了”,单身这件个人的“小事”便成为社会的“大事”,衍生出复杂的社会人口问题,如老龄化、低生育率、人类机器化,“比经济危机更可怕”。

于是,有“中国第一天团”之称的共青团义不容辞地“憋了个大招”——从去年开始组织相亲大会,郑州、天津等多地高校开设“恋爱课”,纷纷给“光棍”们送温暖。

中国三次单身潮

其实,上世纪我国曾经历3次单身潮,皆与婚姻家庭变迁相关。

1950年代旧式婚姻解体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婚姻法》实施,1955年《婚姻登记办法》出台,解除封建包办婚姻,提倡建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新式家庭,我国由此出现第一次离婚潮。据统计,1951年-1956年,全国大约就有600万对夫妇离婚。

六七十年代家庭支离破碎

先是十年动乱期间,许多夫妻因“划清界限”而离婚;后是70年代末的知青返城,促成又一次离婚高峰期,如西双版纳农场5天内有3000对知青夫妇离婚。

1990年代的社会“时尚”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受西方自由思潮影响,中国人婚恋观发生裂变,从“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转向“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见面第一句话从“吃了吗”变成“离了吗”。1987年-2000年,除1983年、1998年外,离婚率一直呈现递增态势。

四大“单身门派”

相比前3次离婚单身潮更多地由法律、政治、经济因素造就,第四次单身潮的构成则更为多元化。具体来看:

独身派

中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单身大佬”的毒,单身已成生活态度——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生而为人,有众多趣味和真理值得发现探索,何必把荷尔蒙浪费在缥缈的小情小爱上?

自立派

他们普遍生活在大城市,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寻找的不是搭伙过日子的人,而是契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跟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的信条。

功利派

婚姻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如阶层稳固或跃迁)的手段。“相亲鄙视链”即是实证,房子、户口、颜值、学历学校、家庭背景,甚至生肖属相等“硬件”都对应着明确的“价目表”,“所有爱情的面纱下都在比价”。

浪漫派

“你单身这么久一定是言情剧看多了”,剧中少女情怀总是痴、轻暖告白都是诗,而现实却只有柴米油盐的寡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热播,炸出一大波“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的单身男女,情感因素在他们那里被无限放大。

政策派

为了购房、落户、入学、拆迁补偿等,婚姻异化为突破政策约束的工具,以至于“敢离婚的都是真爱,去结婚的都是利字当头”。如2013年3月“国五条”限购政策出台,当月南京就有4684对夫妻离婚,同比增长230%。

单身潮的显性因素

从面上来看,本次单身潮原因如下:

首先,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是基本原因。

“光棍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市”。据保守估计,中国未来30年将出现3000万光棍。

其次,城市化是单身潮的一剂催化剂。

人口流动性影响婚恋稳定性,适婚男女被全面铺开的城市化裹挟:谈恋爱变成了“体力活”,“快餐恋爱”、“周末夫妻”、“同城分居”普遍化,如何提高异地恋成功率成为热门话题。

再次,技术进步带来开放社交,陌陌、遇见等各类社交软件成为出轨“神器”,令婚姻步入一触即碎的“瓷器时代”。

最后,离婚成本低,闪婚、闪离等现象频现。

离婚手续“短平快”、离婚证“立等可取”、9块钱即可一拍两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离婚最自由的国家之一。反观发达国家普遍“结婚易、离婚难”,离婚普遍采取“赡养费”模式。如,

荷兰离婚后支付前妻的赡养费基本上为工资的40%;

在日本,女方甚至可以获得70%的房产,提起离婚诉讼的女性最高可获得前夫退休金的50%。

另外,美、加等国甚至还设置1到6个月不等的离婚冷静期。

根本原因是婚姻的基础变了

从根本上看,第四次单身潮爆发其实是构成婚姻的基础——经济关系与两性关系发生了变化。

古今中外,婚姻家庭的缔结皆以经济关系和两性关系为纽带。家庭本质是一个经济体,婚姻是一项经济行为,结婚是一个资产重组的过程。婚姻的目的在于“从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贝克尔《家庭论》),包括物质收益(含子女后代)、精神收益及身体收益。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婚姻中“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由此可见,经济关系才是家庭的主要关系,而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夫妻双方拥有“物质”(含收入、继承权、社会关系等)的多少决定了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

在农耕文明的男权时代,男性拥有物质生产的绝对优势,因而形成“男外女内”的家庭模式,以及“男主女从”的婚姻关系。

然而,当社会进入了新时代新世纪,一边是社会思潮中对女性独立的宣扬与鼓舞,另一边是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工作,获得了财富、价值感以及社会认同,女性迎来前所未有的身心大解放,于此,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必然将发生调整。

当中国女人已经觉醒,中国男人却还“活在大清”——对家庭的认识就是“拿钱回家”,再不济就是“回家就行”。在男性“婚姻不作为”下,中国女人竟遭遇“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出现一种新的不平等——对女性而言,婚姻性价比太低。也难怪去年“日本女星月领11万元,半年不见老公”的新闻刷爆朋友圈,众女性网友回复“倒贴1万元甩出去”、“江浙沪包邮”。

未来的生活态势

随着单身潮成为难以逆转的社会现实,未来或出现三大生活状态:

其一、准同性恋现象,志同道合的闺蜜抱团一起生活。

诸如《欢乐颂》22层五姐妹的生活模式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但不同于目前大城市的合租模式,届时决定一起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从经济能力切换到情感认同。

其二、准无性恋现象,社群式生活,养老院模式年轻化。

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目前北上广深中出现的单身公寓在硬件上与之靠拢;而“圈子”文化则是在软件上与之匹配,2014年成立的“独身社区”网站,目前已有2000多个会员,既分享健康养生、吃喝玩乐等日常生活信息,也提供社交服务。

其三、陪伴机器人出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器逐渐人格化、情感化,“空巢青年”在享受单身空间的同时,又拥有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生活伴侣,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