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船大豆“出卖”了中国? | 一周趋势看点

 德培论道 2020-08-26

7月6日,为了反击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宣布给予反击。大豆产品就是反击的重点商品之一。

当时,一艘承载着70000吨、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大豆的“飞马峰号”货船因为要追赶关税的“死线”,意外成为了全球的“网红船”。

可惜,最终错过了时间线,于7月6日下午5点才抵达大连港,没有卸货。之后的一个月里,这艘船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亚细亚的孤儿”,在太平洋西端飘来飘去。

就当世人已经对“飞马蜂号”有所忘却的时候,突然它又在新闻里复活了。剧情居然有了转折,甚至逆转。经历了近四十天的风雨飘摇,终于在8月12日入关大连港。大豆找到了愿意支付共600万美金关税的买家 ——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兜兜转转为了惩罚美国大豆卖不进中国的关税,最后还是让中国人买了单。关税是不是根本起不到作用呢?有网友表示,原来中国设立的关税最后就是惩罚自己要用更贵的价格购买美国的大豆。这难道不是荒谬至极吗?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把这种情况论述为“中国没有太多选择,只能继续买美国的大豆”。

难道这一船大豆正好印证了中国在大豆问题上互设关税,是中国的单方面自残?甚至意味着中国根本没可能去承受贸易战?总体来说,历史早就用事实证明了保护主义和全球贸易大战是多方面一起“输”的游戏。

当然,单从中美国力比较来看,短时间内中国在具体领域受伤更大是有可能的。长久看,基于中国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必输论未免也是过分悲观了。

回到大豆的问题。其实早在大家沙盘推演贸易战的时候,寻找其他地区的大豆货源就成了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如,当下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巴西,就成了瞩目焦点。

但是,不论是一种商品要变换它的主流市场,还是主要来源地,都需要时间去消化,有新的困难需要克服。就巴西而论,《南华早报》在六月底就刊登了一篇评论文,解释为何改买巴西大豆没想象地那么容易。

首先,农作物受气候和地缘影响非常大。当下中国需求大(占全球的30%),差不多就是美国和巴西生产总量的数字。换言之,若完全不从美国进货,全世界其他市场是无法满足中国需求的。而巴西在南半球,它的收割季节(2月至5月)与美国(9月至11月)是不一样的。其次,巴西内部政治形势非常复杂,亦不稳定。前两任总统由于贪污问题所留下的社会政治撕裂,以及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如工人罢工,都会影响大豆贸易和价格。

另一方面,全世界目前有四大产豆国(占了全球产量的87%) —— 巴西、美国、中国和阿根廷。阿根廷目前出口订单只能满足欧洲市场,巴西又存在前述问题。因此,今年中国必然要继续购买一些美国大豆。

但是贸易战发展到这种地步,美国的大豆商不受伤害?大豆占美国出口中国商品总量的10%,2017年总价值为127亿美金。中国还需要买美国大豆,但不是继续买所有美国的大豆,而是在采取措施消除对美国货源的依赖。


由于中国需求少了,美国大豆价格会下跌,美国中西部地区有面临经济崩盘的的危险。欧洲市场对美国大豆的需求,弥补不了因中国抽离而产生的需求缺口。同时,欧美关系的不稳定性更让美国大豆商生意难料。

当然,由于贸易战才刚刚开始,具体的效应和数据还没有办法证实,实质性影响还有待观察。但美国的农民日子不好过,的确会对特朗普的核心选区有影响。这个征兆已经体现在了一些共和党铁票仓补选的结果上。

舆论上,面对中美之间的拉锯战,似乎进入到了一种集体“躁郁症”的状况。要么中国必败,要么中国必胜。似乎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和整体的思路梳理。背后我们必须认知到媒体的责任。

在我们为国家和各自生活揪心的时候,一定要警惕媒体的流量操作。大家到网络上搜索一下“国运”两个字,多少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在“国运”这个大格局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把一个严肃的战略性议题,变着方式地制作成媒体产品,甚至是“情绪产品”。

最后,抛开本文的主题。本周有许多有色人种和第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离开这个世界 ——这些人包括:印度裔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V·S·奈保尔、埃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和美国非洲裔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

他们都某种程度上站在一个“非主流”的位置,在不同领域为世界做出了贡献,并且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取向。

收听德培,看懂形势

作者:Gustavo Oliveir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