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栖大会,马云提出“新制造是贸易战的解决方案”,“未来made in China将变为made in Internet”,一举点燃“新制造”战场。 马云认为,大数据、云计算将驱动未来制造业,新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在于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和服务能力。因此,未来的制造业“不是标准化和规模化,而是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然而,制造业大佬们却并不买账:郭台铭坚定制造本位,以“两个同意,一个强烈不同意”、“蚂蚁聚集并不能打败大象”反驳马云新制造的服务本位,甚至直言“实体经济不是互联网+,必须是+互联网,要区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任正非更是用一句 “锄头是种地用的,不能去炫耀锄头忘了种地”表明立场,认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始终是作为工具为制造业服务与赋能。 一场“虚实之争”就此展开。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新制造究竟是什么? 网络大佬横向切入,有外行颠覆内行的势头,要革传统制造的命。工业巨头则纵向整合布局,深耕全产业链以迎接新挑战。 二者都将目光聚焦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势必展开交锋,但路线却注定不同。 不过,看似你来我往,斗得水火不容,但却终将相互拥抱、殊途同归,因为二者本质上都是在生产力更迭的浪潮中,对新兴生产力的探索。 未来新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将是生产资料,互联网、物联网是生产关系,而科学技术将是第一生产力。在此格局下,制造业面貌也将焕然一新。 本文节选自《福卡分析(上海)》2018年第4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