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见缠住了人的性格,就无法克服,无论论据、常识还是理性,都拿偏见毫无办法 “年”已经过去31天了,不过,距离下一个“年”也只有316天了。😂 围绕“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而这背后,更有文化的变迁。 探究年味浓淡成春节前后的热门话题。 这一边,“年味瓦解,就是从年轻人厌烦自家亲戚开始的”、“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等推文成朋友圈爆款,无不在论证年味越来越淡。 以往“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年味到现在只留在“北上广的Mary、Vivian和David陆续回家,变回翠花、大妮和二狗子”的调侃里,朋友圈拜年和在线发红包已经成为主线,真人走亲戚反成“斗智斗勇”的支线任务。 那一边,“文化过年”、“过文化年”成新时尚。不仅文化游园热起,“紫禁城过大年”一票难求、地坛庙会迎80.2万人次等盛况空前。 据统计,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0.5%、44.2%、40.6%和18.4%; 而且成就了“史上最强”春节电影档,电影票房达58.4亿元,观影人次达1.3亿,观众满意度得分83.9分,是自2015年开展调查以来春节档中的最高分; 文化旅游还成新年俗,“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安徽、迎春花市与醒狮贺岁等非遗项目登场的广州等让无数游客乐不思蜀(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 长知识、学历史、品民俗,可谓“文化堆儿”里品年味。 年味浓淡之争的背后,折射的是文化焦虑,推而深究,其实是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要导致但凡与文化“沾亲带故”的都会被反复斟酌。 对年味的探究只是其一,对文化的敏感与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从轰轰烈烈的国学复兴到“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莫不如是。 为何文化被抬上了如此高度? 一方面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混沌形势催生对“文艺复兴”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文化自带逆周期繁荣的基因,本就逆势而上。 伴随对文化及其衍生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泛文化的新阶段也拉开序幕。
| (本文节选自《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8期《文化产业进入长周期(一)——重要性前所未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