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但面里的牛肉少了,接下来菜里的肉恐怕也要少了|形势精要

 德培论道 2020-08-26

▼ 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

CPI重回2时代,猪“拱”起来的通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创下5个月以来新高。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1%,影响CPI上涨约0.8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8%,影响CPI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在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较快,同比上涨16.2%,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5.1%,为同比连降25个月后首次转涨,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

在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价格分别上涨2.7%、2.4%和2.1%,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94个百分点。

伴随着上述价格上涨,通胀预期有所提升,特别是猪肉价格的上涨预期强烈。

由于此前两年的猪价回落,已经使得前期养殖利润转负,养殖户补栏意愿降低,今年2月生猪出栏同比已降至-1.2%。

根据农业农村部此前发布的今年2月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能繁母猪存栏比去年同期减少19.1%,比1月减少5.0%。另据此前数据推算,截至2018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2973.14万头,跌破3000万头大关。

同时,“非洲猪瘟”的出现导致生猪被大量捕杀,也加速了本轮猪周期的启动。这些变化推动猪价在3月初触底回升。

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于3月27日统计的全国5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当期仔猪猪价为34.16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涨28%,环比3月20日上涨7.1%。

以安徽省为例,据当地媒体报道,进入3月该省仔猪价格不断上涨,阜阳市有养殖户表示,30斤重的仔猪已突破850元,而且买家众多。有养殖户预测,仔猪价格还有望上涨,可能会达到千元每头。

这意味着,猪周期的开启可能会继续推高CPI走势。

要知道我国历来是“人民当家猪做主”,尽管猪肉CPI的权重被一砍再砍,但作为最基础农产品之一的猪肉价格历来是通胀预期高涨的“照妖镜”,2011年中国物价甚至被猪“绑架”,当年9月猪肉价格同比近翻番、同期CPI涨幅6.45%,同时达到峰值即为典型。猪肉价格的抬升已形成通胀出发点,并将逐渐蔓延到普通商品价格。

实际上,除了猪肉价格上涨,牛肉价格早已先于猪肉价格上涨了。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显示,去年夏天开始,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即便春节之后价格有所下降,但从2018年初至今,牛肉批发价格已经累计上涨了11.58%。而且,这还只是批发价。

其实,牛肉价格上涨以后,就有网友抱怨牛肉面里的牛肉变少了,而随着猪肉价格上行,恐怕盘子里的猪肉也要减量了。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总体通胀依然可控。毕竟,中国经济依然有6%以上的增长,且依然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以及房地产市场还具有吸纳货币的能力,本身就缓解了通胀压力。

此外,货币政策松紧被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将延续化解外压、稳定增长的思路,以“对冲”、“微调”为关键词,灵活操纵包括“麻辣粉”(MLF)、“酸辣粉”(SLF)等多种货币工具定向调控市场流动性。

因此今年国内通胀将整体温和,呈现较强结构性特征。

没了户籍利器,城市竞争靠什么?

近年来,花样百出的各种开放落户优惠政策成为众多城市抢人的利器。

然而,随着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各个城市原来赖以抢人的利器瞬间被消解,原来通过在户籍制度上大做文章来抢人的“武功”彻底被废。

要知道,部分城市不断降低的落户门槛在抢人大战中卓有成效。

数据显示,自户籍新政实施(2017年3月)以来,至2018年底,陕西西安新增落户人口已超过105万。截至2018年12月31日,西安户籍人口共计9923159人,即将突破一千万人。南京、合肥、成都等城市均在2018年落户超10万。

抢人凶猛的城市,当地楼市也因此受益。就拿西安来说,2017年西安人口增速排名全国第一,主要是2017年西安市的人才新政很给力,吸引了几十万人落户。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西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最多,上涨22.4%。综合全年数据来看,西安新房价格同比涨幅在2018年全年均排名前五位,其中4月、9月、10月、11月的新房价格同比涨幅排名第二。

如今,国家层面统一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原本还打算靠户籍制度“出位”来抢人的城市的各种如意算盘基本落空了。

早在去年8月初,针对各地抢人无所不用其极,《福卡分析(上海)》的《抢人还是抢政策——地方对抗中央?》一文中就指出,抢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抢政策,并预判,最终将被均衡国策收敛。

放开、放宽落户政策的推出印证了这个预判,只是这个政策显然比预期来得更快。

那么,接下来城市抢人、竞争靠什么?

各地招商引资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疯狂”地展开。

客观上,户籍制度的放开正倒逼各地更多在发展产业上做文章,而不是通过拉抬房地产市场这种立竿见影、饮鸩止渴的方式来拉动经济。

无疑,这也将为有关企业在产业上重新布局打开机遇的大门。

只是,这个过程也将加速中国诸多城市同构化进程。

是要“996”,还是激发员工潜力?


最近“996”(从早9点工作到晚9点,一周工作六天)成了热门话题,且随着这个话题的扩大而变得富有争议,特别是马云对年轻员工的谆谆告诫——“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更是让这个话题迅速发酵。

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来看,人们对“996”会有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无意于评说“996”的是非对错。

在百年一遇大变局的当口,新老企业都面临发展难题之际,“996”话题的出现本身就折射了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在历经发展高峰之后的焦虑。

过去40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激情燃烧、遍地黄金的年代,从政策、制度、人口红利到科技红利,一波波企业前赴后继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

然而,当经济全球化退潮,去产能以及相应的红利消退,原来的机遇与制度空间被急剧压缩。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和困局?

从某种意义而言,当下做企业更多的是做心态、拼心智。企业家人格上的优点、力量与魅力凸显出来,成为企业凝聚人、鼓舞人的能量。

与企业家释放的能量相对应,唤醒员工的存在感与价值感,保持忠诚度,积聚正能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不仅本身能更容易不断成功并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还对周围的人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感染,因此,汇聚众多员工的正能量,才是企业真正的活水源头。

至于究竟是不是“996”,根本上是次要问题,形式问题。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