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输出廉价劳动力,印度输出管理者?中国人靠什么翻盘?

 德培论道 2020-08-26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能用他人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         


导读:当信息文明滚滚而来,企业面临迭代与颠覆,中印两国也将在世界大职场中重新寻找定位。

在硅谷,30%的工程师和15%的中高层是印度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30%的CEO是印度人。

在硅谷,华裔在高科技公司总人数所占比为8%,高出印度裔两个百分点;而在中高层占比中,华裔微乎其微。

印裔不仅把硅谷“三巨头”(谷歌、微软和苹果)其中两家的CEO宝座收入囊中。更夸张的是,在全美500强企业CEO中,没有1个华裔。

“印度CEO霸占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这类话题一直被人们讨论。

实际上,海外职场历来有“亚裔玻璃天花板”的说法,泛美商业研究组织一项研究显示,欧美职场中,“亚裔最不可能被提拔为管理或行政岗位”。

华人的境遇甚至比普通亚裔更“惨烈”一些,做到EVP核心管理层级别、直接向CEO汇报的华人高管,也不过陆奇、沈向洋、汪静 ( 前高通执行副总裁 ) 等寥寥几位。

据美国联邦人口普查局统计,华人更多扎堆在教育服务、健保、社会援助等中低端领域。

反映在收入上就更扎心了,根据2016年数据,华裔美国人占亚裔美国人数量最多(约23.7%),但其家庭收入中位数(7.6万美元)却低于亚裔家庭收入中位数(7.97万美元),其贫困率更是高出亚裔贫困率约3.3个百分点。

而正当中国输出廉价劳动力,印度却开始输出管理者了,不仅整体从业集中在科学、管理及行政等高端领域,更打破“亚裔玻璃天花板”成为CEO“收割机”,称霸硅谷不说,从诺基亚、软银、百事可乐、联合利华等行业巨擘皆由印裔掌舵。

甚至连商学院也不放过,从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迪帕克·詹恩,到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尼廷·罗利亚,再到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院长苏尼尔·库马尔,皆为例证。

印裔在欧美职场之春风得意,连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都敲章“印度裔是美国收入最高的族群”,家庭收入中位数高达10.38万美元,是美国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福 卡 智 库


 01


印裔优势


同为亚裔,却“同人不同命”,究其原因,首先与印度特殊的殖民历史难解难分,相较于中国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9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让东西方文化在印度激烈对冲,在传统东方文化体系中深植下一套西方游戏规则,不仅令印度在英语上沟通表达占尽优势,更形成了西化程度高的价值观和善思辨的思维方式。这让印裔自带“金手指”,在西方国家的适应性普遍强于华人。

其次是后天教育差异的结果,印度专注培养管理型人才,自1947年独立以来,就把发展管理能力作为印度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仅借力西方建立专业管理教育体系,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先后和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商学院合作成立印度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艾哈迈达巴德分校;更大力普及MBA课程,培育大量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而中国则崇尚“术业有专攻”,倾向培育研究和技术型人才,“MBA被PhD耽误了”。据网媒对硅谷人才调查显示,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印裔有超过28%去读了MBA,而华人读博比例高达28.6%,读MBA的不过7.2%。这种现代管理系统性教育的普遍缺乏也导致了中国职场人极易被利益、金钱裹挟着走偏,典型如将“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的厚黑学奉为职场“处世学说”。

最后是民族性格使然。印度人“护犊子”文化氛围浓厚,如硅谷印度企业家协会,每年和12个印度城市对接,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青年“寻找导师、拓展人脉、创业孵化和资金支持”。

而相较于印度爱“抱团”,中国人往往“各自美丽”,缺乏利他共赢的处世哲学。何况中国人还太聪明,精于善巧方便,难以沉淀下来使傻劲儿,导致职场可靠性、稳定性相对差,中国职场人士平均34个月一跳槽,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



福 卡 智 库


 02


印度出国潮与中国“归国潮”


由上,印裔确实比华人更容易在顶级海外职场出彩。讽刺的是,这种个人层面的印裔吃香与华人遇冷,恰好对应了企业、国家层面,印度的失意与中国的春风得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