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一场危机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潜藏着机遇。结果怎样,全看人们如何面对它。 导读:银行消亡在下一个时代? 近日,央行发布报告披露,根据前期包商银行严重资不抵债的清产核资结果,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 这意味着继海南发展银行和河北肃宁尚村农信社宣布破产后,国内即将出现第三家破产银行,也再次颠覆了大众认知:我们熟知的那个大而不倒、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如今也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 同时,这也折射出银行处境越来越逼仄。 近年来,银行业为了求生,一方面拼命“开源”,拉存款、卖黄金、卖理财、卖保险、办网银……然而却表现平平,就拿理财产品来说,今年7月,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跌至3.78%,创44个月以来的新低。 另一方面,银行“节流”起来也毫不手软,彭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50多家银行宣布裁员,计划裁员77780人,创下201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尤以欧洲为甚,占全部裁员计划的近82%。 国内也不例外,根据六大行2019年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工、农、建、中、交及邮储银行共计减员16319人。 尽管因疫情影响,部分银行推迟了裁员计划,但也仅仅只是推迟,汇丰银行近期就表示将继续推进疫情高峰期暂停的裁员计划,未来三年裁员3.5万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的15%。 就在前几天,银行降薪传闻在圈内扩散,引起就职员工担心不已。 虽然8月7日国有四大行已出面澄清,但根据今年年初财政部印发的《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今后国有金融机构工资计算方式将受到净利润增幅影响,这意味着一旦国有银行的利润被削弱,员工薪水自然就会跟着下降。 然而,这似乎远远止不住银行业走下坡的颓势。 日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国际金融系统面临严峻考验,全球范围内的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各大市场收益几乎全面下跌;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同样加大。 凡此种种,似乎都在表明银行业再难“重回旧日荣光”。 热门新书 福 卡 智 库 01 跟不上时代变革节奏 事实上,银行业颠覆人们认知的背后恰恰是其自身在不断被外界颠覆的体现。 不可否认,当货币与实物脱钩全面进入主权信用货币时代,银行作为货币“无中生有”的重要一环,处在金融资源分配的核心地位。 然而时过境迁,在百年一遇大变局的当下,“慢半拍”的银行已经难以适应新的金融形势和时代需求。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开启“困难模式”,银行业随之戴上“紧箍咒”。全球经济不景气,负利率扭曲了金融世界,压缩银行盈利空间的同时放大了风险。比如深受其害的欧洲,2019年二季度末银行业资产收益率约0.4%,平均不良贷款率则高至2.8%。 再加上近几年来实体经济状况衰退,银行成了相关企业“坏账”、“死账”的“接盘侠”。比如作为重灾区的制造业,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中国制造业造成的不良贷款率平均约为9%。 如今为了对冲疫情影响,美国也将利率降至0附近,美联储很有可能会把利率进一步降低到负利率,带动全球负利率阴云加速聚集,无疑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麦肯锡在2019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将近60%的银行可能将扛不过下一场经济危机。 其次,银行陷入“自娱自乐”的金融游戏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难免被清算。 且不说,金融衍生品、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等金融创新,在“虚拟经济来钱快,实体经济发展慢”的引诱下,银行或是大大拉长链条,绞尽脑汁地将资本输送向房地产等过剩行业;或是干脆在金融体系内虚投空转,杠杆收购、债市违约、票据风波等背后都有银行的影子。 还有为应对流动性紧缺,做大盈利空间,银行扩张表外业务以至于表内表外失衡……当难以为继的金融泡沫对上“金融服务实体”的总基调,严监管的号角一响,银行的“外快”渠道难免不被一网打尽。 而到了2020年,严峻的疫情更将加速泡沫的回归。 再加之,如今市场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而银行“抓大放小”、“嫌贫爱富”,与更广泛的客户需求失之交臂。 诚然,银行业之所以“吸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信贷扩张所带来的庞大资产规模。于是银行竞相为少数大企业服务以获得规模化利润,而那些缺乏抵押凭证、信用评级不完整的中小微企业则往往被排除在主流银行体系之外。 殊不知,贡献60%以上GDP和70%以上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恰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但现实是,这一“嗷嗷待哺”的巨大市场正被民间借贷、网络借贷所吸引,即便银行想要“放下身段”,也会因缺乏相应投融资工具而只能“干着急”。 简单来说,固步自封的银行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福 卡 智 库 02 被金融科技深深颠覆 若说经济周期和金融形势之变还算有迹可循,不足以让银行这一庞然大物于一夕之间“轰然倒塌”,那么科技这一“第三者”的插足则是加载了“外行颠覆内行”的加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