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由“硬”变“软”释放活力,关键在这十大产业

 德培论道 2020-08-26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导读:随着制造业向外转移,第三产业却未能形成增长替代,上海产业又走上了十字路口,一场“由硬变软”的蜕变即将来临。

在全球卓越城市评价体系从单一“拼硬”到“软硬兼施”的当下,上海实现产业“由硬变软”尤其迫切,但上海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世纪初上海软实力卓越,是世界金融中心、远东文化艺术中心、新闻媒体中心,与伦敦、纽约、巴黎并列世界四大都市;上世纪后半叶,在国家战略布局下“上海制造”崛起,1950—198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以11.3%的年均速度增长。

尽管从1992年起,上海第三产业开始取代第二产业,到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2.7%,但产业特征仍显刚硬有余、柔软不足,于是有舆论调侃上海“科技创新不如深圳,互联网应用不敌杭州,开放程度不如广州,文化创意不如北京,金融市场也有深圳和中国香港与之抗衡”。

对此,福卡认为,撬动上海“由硬变软”、释放经济新活力可从四大层面借十大产业为重要载体。



福 卡 智 库


 01


让硬产业“软”起来


即①传统制造业智能化。

随着制造业向外转移,2019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3%,上海掀起“要不要制造”的广泛讨论,殊不知,各类产业发展都依赖于制造业的物质技术支持,“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能低于25%”,即以智能技术等手段软化传统硬制造。

《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将上海定位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高地、核心技术策源地和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

而上海制造业智能化、打造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的发展思路也在实践中逐步落地:《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列出14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其中包括4个集成电路项目和ABB“超级机器人工厂”项目。反映到市场上,2019年上海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突破400亿元。



福 卡 智 库


02


破解产业硬约束,化瓶颈为支柱


上海产业经济之硬不仅仅在产业本身,还体现在产业规制之硬,即缺乏灵活度、条条框框束缚产业活力,最突出的就是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的行政化问题。

医疗行政化体现在政府一手掌控优质医疗资源、医生被行政化配置等层面,这在上海医改针对公立医院特需门诊的去存问题上可窥一二;

教育行政化突出体现在中小学趋于应试化、大学趋于官场化、教育机构体制化,上海一年一度的“择校升学焦虑”就从侧面折射出教育产业市场活力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等问题;

文化传媒产业行政化主要是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一些文化创意和媒介渠道资源大多受到“文化事业”的行政管制。

危与机只在一线之间,打破行政藩篱、让市场的“软”动力推动产业逆袭即可释放新活力。但这三个产业又恰恰皆有公益属性,完全放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因此要在开放与规制中寻求平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