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训练营9月18日报道 文|左远良 9月17日,哈罗单车(Hellobike)在上海宣布品牌升级,企业正式更名为“哈啰出行”。同时,哈啰宣布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启动“地铁+单车一体化智慧接驳“的合作,并联合首汽约车、嘀嗒出行、高德地图等多家出行服务商构筑智慧出行平台。 这次升级,意味着哈啰未来将以共享单车为底层流量业务,在其上链接更多的出行方式,转变为囊括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共享汽车、城市服务等综合出行平台。这与滴滴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理念相似,同时哈啰表示将和美团一样,不给自己设立边界。 据新京报报道,哈啰出行已于今年4月分开始申请“哈啰”系列商标名,包括哈啰出行、哈啰助力车、哈啰汽车、哈啰生活、哈啰共享单车等,商标类别则包含“旅游、物流服务”,“保险、金融、不动产”。 纷闹喧嚣已过,共享单车仍然尘埃未定。在摩拜被收购、ofo风雨飘摇之际,后起之秀哈罗单车却准备跳出圈层,要去跟滴滴、美团竞争?哈罗单车这一路的蜕变,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来说或许值得借鉴。 共享单车残局 去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大洗牌,已经进入了下半场的角逐。在惨烈的烧钱大战,蒙眼狂奔之后,头部也只剩下摩拜、ofo,还有后来崛起的哈罗单车。 4月初美团正式收购摩拜,接手后才发现这是个“烫手山芋”,其招股书显示,收购后摩拜单月的毛亏损超4亿人民币,并不保证其未来实现盈利。另一边的ofo则频频否认“被收购”,最近又传闻在借钱续命,正值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相比之下,哈罗单车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的顺利,后来居上成为行业黑马,各条业务线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根据哈啰官方提供的数据,其已经在共享单车行业取得领先地位。 停放的共享单车(来源:网络) 截止目前,哈啰的共享单车业务已入驻300多个城市,平均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高峰超过2400万,注册用户超过2亿。单从订单量规模和用户数据来看,哈罗与摩拜、ofo体量相当,后二者均称全球用户数超过2亿,其中摩拜称高峰日订单量3000万,ofo称鼎盛时期日订单量3200万。 哈罗单车的崛起被外界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成立于2016年的哈罗单车从二线城市起家,最初进驻的城市是杭州、南京、武汉、长沙、宁波等地,避开了和摩拜、ofo在一线城市的正面竞争。在站稳脚跟之后,哈罗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下沉,而摩拜和ofo同期则是在开拓海外业务。 哈啰出行CEO杨磊指出,哈罗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有意识得往低线城市推进:“他们觉得小城市做不出来,我们觉得小城市可以做,尽管市场相对没有那么大。”事实证明,哈罗的决定是正确的,避开资源消耗巨大的竞争,精细化运营使其在部分城市实现了盈利。 “今年4月份我们一些运营数据已经位居行业第一了。”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介绍,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哈啰出行占据共享单车市场50%的市场份额,超过100个城市盈利。但是,杨磊则表示,哈啰出行在100多个城市盈利,但公司整体仍是亏损状态,因为研发投入很大。 背后的阿里 共享单车毕竟是门烧钱的生意,哈啰最后实现弯道超车离不开阿里的支持。成立至今,哈罗单车共融资10次,最近的三轮融资中都是蚂蚁金服领投,充足的资金让哈啰有了升维的底气。 经过蚂蚁金服2017年12月4日和2018年5月30日的两次近20亿元增资之后,蚂蚁金服成为哈罗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36.7%。哈罗单车的逆袭,也是在合并了阿里旗下的永安行业务之后,杨磊出任新公司CEO,在2017年底开始迅速扩展业务。 哈罗单车创始人杨磊(来源:网络) |
|
来自: 新用户6646Rwa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