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围绕供需两侧进行创新,大数据助力中小企业品牌升级。 文/左远良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却很突出。有很多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强制造、弱品牌”的难题,它们具有相似的特点:长期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代工,积攒着优质生产工艺和设计能力,只能依靠代工订单维系,转型升级困难。 拼多多从中看到了了机遇和未来,通过扶持1000家各行各业的中小微企业,以最低成本培育品牌,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品牌”的梦想,更有效地触达平台上的4亿多消费者,提供给广大用户物美价廉的商品。这就是“新品牌计划”,拼多多去年年底策划的一盘大棋,直连供需两端,赋能上游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据拼多多副总裁井然透露,在“新品牌计划”推出至今的7个多月时间里,拼多多已累积收到超过 6000 家制造企业加入新品牌计划的申请,近 500 家企业和品牌方参与了试点工程,正式成员达 62 家。 “中国的制造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的集体品牌化转型,但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下,这个转型过程会相当漫长和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宇表示,中国的制造能力和需求供给之间的错位长期存在,而“新品牌计划”的出现,为制造企业集体“破壁”提供了可能。 拼多多如何反哺制造业?企业生产什么,大数据说了算。 3年前,江苏丝飘纸业还是一家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代工厂,3年后,拼多多用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拼多多从成立到引领行业发展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而丝飘紧跟拼多多,也仅用3年时间就从小微制造企业成长到准一线品牌,可以说是同步共振。” 丝飘纸业董事长钮广兰表示。 那么,让丝飘从寂寂无名到品牌自立,拼多多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获取、存储、积累、分析数据,可以实现品牌升级和转型,进而带动行业增长。 传统的物理世界是一维的,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基本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往往会存在库存压力,一旦产品压仓卖不出去就会形成巨大损失。而拼多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流量,积累了大量的消费数据,能够准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 拼多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传统物理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信息对称的虚拟世界,从而合成了一个二维空间,能够更好的把消费者的需求反馈给制造企业的供给端,从而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商品,帮助这些企业打造品牌认知。 ▲丝飘纸业工厂生产线 钮广兰在回忆起公司的电商之路谈到:“拼多多团队来考察我们的生产线,随后提供了很多数据支撑,包括产品规格、包装设计以及定价区间。”丝飘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了30包的大规格、小包装的产品,1个月之后,该单品的订单量便突3万单。 如何强化中小企业品牌认知?精简供应链,直连供需两端。
在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中,这样的企业不胜枚举。比如,安徽德力也已经是中国领军型制造力量,拥有亚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产工厂,是国内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业,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但德力在培育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同样也遭遇了瓶颈。
▲ 三禾 国内顶尖锅具制造商 “在很多领域,我们的专利和技术是最好的,比国际一线品牌都要领先。”三禾董事长方成说,“我们心里也不是很服气。”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宇看来,这是因为中国的制造能力和需求供给之间的错位长期存在,“比如提起吹风机,消费者会想到戴森或是飞利浦,叫得响的国产品牌寥寥无几。” 问题出在哪里?让我们先看看一般情况下商品流通的整个流程,传统电商供应链:生产——品牌方——代运营——物流——消费者。冗长的供应链,不仅淡化了生产者的品牌标签,利润也被中间环节拿了去。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曾提过一个“微笑曲线”,郎咸平则提出6+1产业链理论。模型不同,道理很简单,一个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再强大,它也只是低利润生产,仓储,批发,零售渠道,品牌营销这些高利润的环节厂家难以进入。 基于此,拼多多尝试通过新品牌计划,来帮助大量优质工厂,打造了一条精简到极致的供应链:生产——物流——消费者。利用技术手段,帮助中小企业减少渠道、营销和生产等各环节的成本和不确定性,让更多价值回归制造业本身。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认为,“新品牌计划”解决了企业的主要增长性难题,一是通过需求前置化,让消费者的意志来决定新品研发和投产的方向,极大降低了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二是在此基础上,用稳定需求推动了企业的高成长。 数据化“新消费”时代实现C2M,产业互联网,赋能品牌升级。 当下,“95后”网生一代已经成为消费主力,任何产品获得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来实现,已成为“95后”的一大消费习惯,全数据化的新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对于“95后”大批量成为职场人以及主流年轻消费者来说,科技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通过手机App在网络上构建了另一个平行人生,这种平行人生就是以科技产品构建的。 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新消费”时代,制造企业应该对产品IP化和数字虚拟化提前布局,以满足“95后”的IP和数字化消费需求,打造出一些线上互动性、参与性强的产品,只有赋能这个新生代的群体,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从眼下制造业龙头的选择和判断来看,让新生代消费者与制造企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甚至为零,真正实现C2M(顾客对工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成为企业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发力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传统制造和规模量产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制造。在此背景下,产业互联网开始与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电商成为助力制造业智能升级的重要一环。 拼多多利用消费大数据指导上游制造业生产变革,消灭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让制造商工厂专注擅长的生产环节,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帮助工厂孵化自有品牌,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陈宪教授指出:“产业互联网更多强调的是供给侧的改造,而‘新品牌计划’目前更多侧重于需求侧和流通侧。在此基础上,‘新品牌计划’的下一步重点,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公司的优势,逐步加强信息、物联、5G技术在成员企业生产体系的应用,实施更为精准的改革方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宪
【人物】
|
|
来自: 新用户6646Rwa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