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疫情之下,我们看到“逆行者”的光辉精神。在病毒面前,身体是脆弱的;在长期、大范围对抗中,人力是受限的。相比17年前的SARS,2020年新冠肺炎让我们看到了智能技术在抗疫一线的力量。问诊、消毒、送餐、测温,智能技术在很多场景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困难与机会并存”,这是疫情中行业的主论调。互联网化的自救与经营、数字化的工作与生活、智能化的帮助与服务,疫情正在催化这些行业加速向前。行业在教育市场,市场也在加速行业的成熟。机器人公司擎郎智能相关人士接受《媒体训练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让大众认识到了机器人的价值,反过来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市场需求。1月24日10时,TR188次航班从新加坡起飞到达杭州萧山机场,机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汉乘客116名。飞机着陆后,2名发烧武汉乘客被送至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其余武汉乘客在机场宾馆就地隔离,219名其他乘客在市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第二天晚上11点30分,擎朗智能收到杭州新白鹿餐厅的紧急需求:用机器人为集中在市委党校的219名隔离乘客送餐。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双线并行,一边组织人力,一边调度设备。人员的组织是李通担心的,此时正是大年初一,员工都已放假,而且要奔赴危险地带。不过,动员令发出之后,李通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33岁的运维工程师吴晶晶常住上海,他独自照顾年迈的母亲以及10岁的女儿。看到动员之后,吴晶晶没有犹豫的报名了,及时奔赴杭州。他说:“我自己愿意的,没有和他们(家人)说这个,怕他们担心”。吴晶晶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仅仅用了24小时,李通争分夺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成立“安全专项小组”,覆盖研发、运维、技术支持、售后服务,调度16台送餐机器人送达杭州市委党校。 人员、设备全部到位,真正的挑战才正式开始——让机器人开始工作。2020年是擎朗智能的十岁生日。十年下来,公司有技术积累,员工有素质历练。但这一次的情况有些不一样,这是高压测试。到了杭州党校,擎朗专项小组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公司技术合伙人唐总远程指挥,探讨合理路线、制定方案、绘制地图、运行测试、技术培训。一切都很顺利。按照以往需求,送餐机器人可以正常配送,工作就算结束。但是,疫情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团队碰到了从来没遇到过的新需求。机器人送餐到达后怎么通知房间内的人?机器人如何自主调整最利于用户取餐角度?一个直行走廊,两台机器人相遇时如何智能避让?1月28日,擎朗智能首批16台送餐机器人在杭州市委党校正式上岗。机器人代替人工提供全自主免接触餐配送服务,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人员交叉感染,同时减轻工作人员负担。这是机器人在抗疫中的价值体现。 2月10日开始,全国抗疫工作进入到攻坚、爬坡阶段。猎豹移动等在内130家机构及企业联合发布的科技战“疫”倡议书:这场全民战“疫”中,没有旁观者,与人类从“陌生”走向“共生”的机器人,正在和人类一道,用科技的力量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逆行而上”的英雄们筑起一座“钢筋铁骨”的科技长城。猎豹移动相关人士对《媒体训练营》记者表示:关键时刻,我们不能没有大局意识,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一家公司的利益层面。疫情凶猛,我们也不能因为疫情失去打硬仗的能力。春节前夕,疫情激起了猎豹移动和猎户星空每位员工的作战意识,他们开始行动。猎豹移动携手猎户星空紧急协调了几十人的产品和技术团队,根据医院、医疗机构和各单位需求,制定了机器人“疫情防控解决方案”。1月27日,两台智能疫情防控机器人被送到了接诊压力巨大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一台是“智能疫情防控协作机器人”豹小秘,另一台“智能疫情防控递送机器人”豹小递。 猎豹移动向《媒体训练营》记者介绍,“豹小秘”可实现无人导诊,自动响应发热问诊、引领病人及初步诊疗,并可实现医生对病人的远程诊疗。“豹小递”由自主导航模块及运输箱体组成,可根据医院需求分别执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武汉火神山医院,打赢“抗疫”战役的重要战场,人少任务重,感染风险紧逼。猎豹移动旗下猎户星空紧急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捐赠了智能递送服务机器人“豹小递”,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避免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截至目前,猎豹移动旗下猎户星空“智能疫情防控机器人”已驰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郑州版“小汤山”医院等。医院是“救防”最前线,需求最大。《媒体训练营》记者了解得知,几乎各大机器人厂商都在疫情期间切入到了医疗领域。优必选科技相关人士向《媒体训练营》记者介绍:公司紧急成立了疫情应急技术攻关小组,第一时间出征深圳三院,调研防控疫情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室内体温监测与消杀、室外疫情管控与消杀、宣传与导诊三个场景的卫生防疫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室内测温巡检机器人AIMBOT(智巡士)、室外智能防疫机器人ATRIS(安巡士)和医疗咨询机器人Cruzr(克鲁泽)三款机器人。优必选科技相关人士表示:“AI无畏,我们希望用行动为疫情贡献科技力量。”2016年是人工智能被外界认识的一年,互联网行业普遍认为:PC、移动互联之后的第三个时代来临了——智能时代。也有不少人对此将信将疑。随着AlphaGo走红、商汤等公司获巨额融资、大厂争夺智能音箱等一系列事件,人工智能走到了舞台中央。不过,情况很快急转而下,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受到资本市场的质疑,人工智能技术受到用户批评——不是智能是智障。寻找场景,付诸应用,是人工智能公司向外界证明自己的方式。2019年北京的机器人展览会让人眼花缭乱,“繁荣”之下是他们那个遥远的梦想——人工智能改变世界。当时的机器人大概分为三类,工业类、商用类以及消费类。擎郎机器人属于商用的,他们主攻餐饮送餐场景。2020的疫情让他们开始思考布局医疗场景,但仅仅是医院这个场景,也会分问诊、配送、导引、手术等诸多小场景,具体的方案还在考虑。擎郎智能对《媒体训练营》表示,医院场景下,机器人是医生的助手,而不是抢饭碗。餐饮场景则不同。擎郎向《媒体训练营》记者算了笔账,“海底捞在一线城市,一个员工的成本的大概是8000元左右,租一台机器人每天99元,一个月不到3000元,机器人的成本优势就很明显了。” 机器人的短板也很明显,倒水、端盘等等一些工作干不了,目前机器人在餐厅就是扮演一个传送工。使用机器人的要求是平路、坡度不大于15度,这限制了机器人在更多情况下使用。如果餐饮机器人以替代人力出现,餐厅必须完成服务流程(明确分工)、空间设计的重构。疫情之后的擎郎会朝着两个方向前进,一个是场景的多元化,但不是所有,比如导引,他们认为语音技术应用还不成熟;一个是出海,模式是代理方式。复工在即,安防初创公司澎思科技推出了一套智能无感人体测温系统。澎思科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系统通过人体识别测温门禁一体机、便携式人体测温系统等不同前端设备部署,能够实现公共场所中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快速筛查及自动告警。该工作人员表示,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社区管理成为严控疫情蔓延的重要战场。无论是防疫的网格化管理,还是治安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区都是最终的落脚点。看到更多需求与场景成为智能科技企业的一致共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但需求决定供给的逻辑没有变化。技术如果不能与市场接轨,无异于闭门造车。2020年,头儿没有起好,疫情在考验每一个人,也在考验AI,跨过这道坎,或许就是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