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鞠华药证解

 369蓝田书院 2020-08-26

《神农本草经》:鞠华(命名),味苦,平(性味)。主(药证)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时空场)。

菊花性凉,味甘、苦,无毒。入肺、脾、肝、肾经。具有清热,明目,疏风,解毒功效,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心胸烦热、疗疮肿毒诸症。各种菊花功效相似,但在应用上又各有擅长:亳菊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滁菊偏于祛风润燥;贡菊清香可口,解暑除烦,清肝明目,更多用于饮料。怀菊散风清热以平肝明目擅长;杭菊清醇甘美,以做饮料为主,故名茶菊。

命名

《神农本草经》的鞠华本来就是这两个字,但后世的人把鞠华简化成现代的菊花,其实菊花的本意就是鞠华,这两个字已经反应了本草药证的效果。《神农本草经》本草的名称本身就是对本草形色的高度的定义和解读,所以后世的医家没人讨论本草的名称和定义,甚至本草名称的考古和来源。《神农本草经》流传到现在为止,所有的版本都是遵照《神农本草经》原来流传的版本,菊花还是鞠华,但是在处方的时候,都是用菊花。因为没有人从本草的本源和质朴的形色、时空场方面定义鞠华的本草主证内涵。本篇了解鞠华特性,借此不断的用亼毉藥道的思维解读《神农本草经》所有本草名称所蕴含的内涵。
如果打开百度搜索鞠华,就会显示鞠通菊,乃通假字,但是鞠和菊又不相等。古人写鞠华是有深意的,《说文解字》所记载鞠的本义是:毛绒绒的,类似球状。把毛线之类的东西,弄成毛绒绒的;而革是可以变化,就是用一块布包着毛绒绒的东西,像个小球。过去叫踏鞠,就是踢着皮球玩。鞠华的意思是这味本草长的没法形容,毛绒绒的像个小球一样。现代用的菊花根本不是鞠华,鞠华只有河南南阳才有。鞠华是有许多花瓣,里面有许多细细的黄色花蕊,就像用线勾的小毛球,笼成一团,圆嘟嘟的。
“华”为光华,在阳光的照耀下,鞠华似乎会发出一团白色的光华、淡淡的光辉,这是有灵气的,而菊花只是普通的花瓣。现代开中药用的是菊花,并且有杭白菊、怀白菊,它们把鞠华消灭了。其实好的杭白菊就是跟鞠华一样,但还不是上品。在河南南阳最早出现的鞠华是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之后是葛洪曾经在南阳考古,也就是现代的南阳内乡和新乡一带。这里有个地方叫菊潭,菊潭产的鞠华可以延年益寿、明头目。当地人人喝里面的泉水,都活百岁以上。由于泉水太好,只有皇室可以享用,在东汉的时候因为战争,鞠华遭到了一次毁灭。后来都想占领菊潭,导致滥用、过度破坏,慢慢泉水就枯竭了。

由于品种和加工方法不同,菊花性状也不尽相同。

亳菊:呈圆盘或扁扇形,松散。黄白色或土黄色,少数淡紫红色。花头大小约2.1×3.4厘米。质轻,每10克约100朵花。舌状花瓣直伸,不卷曲,无典型管状花,每花基部有1枚膜质鳞片。香气淡,具干草样气味。

滁菊:呈扁球形或长扁圆形。白色或灰白色,中心略见黄色。花头大小约0.8×2.4厘米。质较重,每10克约60朵花。舌状花瓣常向花心卷曲,或互相扭曲,基部无膜质鳞片;管状花约外露,或被舌状花蔽盖。香气浓,具艾蒿样气。

贡菊:呈扁圆形,中厚周薄。四周白色,中心黄色,花头大小约0.7×2.2厘米。每10克约95朵花。舌状花平展,由内至外层层叠压,基部无膜质鳞片,或偶有膜质鳞片;管状花或缺如,或花冠外露,气清香。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压缩状。朵大瓣阔,白色或黄白色,中心深黄色。花头大小约2.4×3.5厘米。每10克约65朵花。舌状花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管状花多,外露。气清香。

怀菊:呈圆盘或扁扇形,直径约1.5~2厘米,瓣小多紧密,花白色或浅紫色,舌状花长约1厘米,宽约3毫米。花序中央为短小的浅黄色管状花,气清香、味淡微苦。

规格标准: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菊花分6个品别、16个等级。

形色

鞠华称为内乡县花,《抱朴子》、《神农本草经》、《水经注》所记载都是鞠华。后世用的菊花是单瓣的植物,鞠华是重瓣、多瓣植物,并且形状是聚拢的。现代购买的菊花和胎菊也功效不显著。
内乡现在也有许多人种,并且引进了许多品种,变成了观赏的品种了。鞠华是本地的品种。师父老家内乡的,当年种了许多小鞠华,当时没在意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过,这个鞠华是清甜的,直接可以去吃,有一次渴了采着吃,吃了许多花,喝了一口古泉水,眼睛亮了好几天,那时时候眼睛坏了,没钱去研究,每天吃点鞠华,喝点泉水,眼睛基本上很好。后来尝试这菊花,只是有点清利头目,喝多了嗓子发痒,生痰,有点喝野菊花类似,只是味淡。鞠华整体来说,瓣是微甜的,蕊是苦的。鞠华是毛绒绒的东西,有许多花瓣,把毛绒绒的花瓣去掉以后,是圆形的东西,仔细一看象黑眼睛的瞳孔,就象你的眼睛,所以鞠华对眼睛是有好处的。这种鞠华在同等的光线之下,会发出微微的一道光芒,其他的花都不能,越是正宗的鞠华,发出的光芒越明显,这才是正宗的鞠华。为什么古人把这作为鞠华的特征?花瓣甜的,花蕊是苦的,苦的对眼睛,花瓣是甜的,花又类似包揽这眼睛一样,含苞欲放的时候眼睛是闭的,花瓣微微开放的时候这眼睛就开了,花瓣展开的时候,眼睛是张的,开放完了,又闭上了。开放的时候,在同等光线下,别的花红花,紫花开的很漂亮,唯独鞠华很单调。虽然很单调,但最耀眼。因为无论在黑夜中,一种淡淡的光最明显,如果在太阳光下,最让你赏心悦目,你走在它跟前,它会发出淡淡的鞠华清香味,这是鞠华的特征。尤其是鞠华的花瓣。为什么当年巨潭的鞠华是最好的?当年周围有一个小泉,不大,号称不落泉,后来变成玉泉,周围都是花,花瓣落下去了,时间长了小溪口的水都有这鞠香味。
鞠华毛绒绒的,凡是花类都有一个特性,只要是花都对眼睛有好处;“诸花皆浮”,我们说过五味十性,花的药性是上浮的,并且主辛散,尤其散头目。花长在植物的最上端,最高的地方,不可能花开在根的地方,所以花具有浮上辛散清利头目。另外凡是花都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凡是花蕊对眼睛,重点是对睛有好处,就是直接可以进入,花蕊的品种,样貌外径越大,入睛效果就好,再带点光华,花明显带着光辉,更说明它对眼睛有好处。就是说象毛绒绒的花,并且散发光辉,有光辉者更入目、养目、明目。如果这花还有一点清,把花蕊放在一起味是苦的。我们《神农本草经》说味苦平,花瓣是甜的,花蕊是苦的,并且花瓣和花蕊有一股鞠华的清香味,这是《神农本草经》没有的,是我们实验出来的,这种香味是独特的香味,菖蒲是菖香味;鞠华是鞠香味。鞠香味是一种清凉的香味,就是清凉粉的香味。而菖蒲香是那种水腥味的清香味,这得鼻子灵敏,这是师父自己的体会,不一定适合大家。但是闻了之后,告诉许多人,他们也赞成,证明师父的嗅觉是大众级的。鞠香是清香,这种香是一种清纯的香,菖蒲的香带有一种淡淡的水腥味的清香味,两者是不同的。这香味都不是很浓。香可开辛散,也可化湿,化浊。看到这花象个小毛球,花瓣放光辉,象眼珠,这花瓣对眼睛有好处,花瓣象眼皮,花瓣又很干净,对皮肤也有好处,也能美容养颜,人吃了之后象花一样可爱,可以这样去想。另外这花还有花蕊,入目明目养目,加上清香味,利头目,脑子要这么去想,所以这鞠华非常有意思。我们真的想了解鞠华,可以去南阳瞧瞧,去收购。这种鞠华一般长的不高,尺半左右高,叶子感觉很好,有点象艾叶,但比艾叶小,有点艾叶的味道,并且背面也有点白毛。所以效果特别好。鞠华在含苞欲放的时候,胚胎时候采摘最好。如果菊花是一个小胎菊的时候,有人说有效果,师父认为也有点效果,只是人们想象了胎盘,胎儿都可以吃,认为没有成型的东西含天地灵气最多,其实说错了,就是要成型了聚天地之间的灵气,精气更多。从鞠华这两个字告诉我们,它为什么具有药效的特性。我们还执迷不悟。

时空场

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喜阳光,忌荫蔽,较耐早,怕涝。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亦能耐寒,严冬季节根茎能在地下越冬。花能经受微霜,但幼苗生长和分枝孕蕾期需较高的气温。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
菊花的适应性很强,喜凉,较耐寒,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一10℃。花期最低夜温17℃,开花期(中、后)可降至15-13℃。喜充足阳光,但也稍耐阴。较耐干,最忌积涝。喜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轻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中均能生长,而以PH6.2-6.7较好。忌连作。秋菊为长夜日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茎叶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0摄氏度的夜温则适于花芽发育。但品种不同对日照的反应也不同。
菊花遍布中国各城镇与农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岛、天津、开封、武汉、成都、长沙、湘潭、西安、沈阳、广州、南阳市内乡县、中山市小榄镇等为盛。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徽的图样。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遍及全球。

性味

《神农本草经》独特的性味学说再次见证鞠华的效果。鞠华味苦平,味道是苦的,花瓣是甜的,它这种苦刚开始是清香味,再一尝是有点苦味,一吃麻凉麻凉的,咽下去还有点微甘,这才是正宗的鞠华。你现在吃到的杭白菊清甜清甜,那是假的,吃到的野菊花苦的更不行,吃完之后直接会吐出来,那叫野菊花不堪入口。鞠华味苦,味苦的东西,在中医上讲清热泻火,苦入心,清心火,苦清心火,鞠华的花蕊味苦,可以清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就是心烦,想骂人,找人打两下,口干舌燥,饭也不想吃这就是心火上炎。怎么办?心烦喝点鞠华就没事了。七零后,六零后的人应该清楚,当年最知名的两大补品,效果也很好,一个菊花晶,一个藕粉,凡是送礼要送真的菊花晶和藕粉,效果真的很好。藕粉就是藕磨成的粉,菊花晶好像板蓝根冲剂一样的东西,用来喝喝,听说也有清利泻火的效果。后来变成假的菊花晶,用点染色剂,香精粉,没啥效果。菊花晶是菊花颗粒冲剂。我们要这样去理解。菊花晶比板蓝根冲剂还好,其实菊花晶源自于食物颗粒技术。味苦还清热泻火。性平,寒热温凉是有偏性的,性平的东西是没有偏性的,可以经常吃。菖蒲性温,性温就不可以常吃,现在性温的东西《神农本草经》也说久服常食,鞠华味苦平,平是很平和的,吃多了还把心变得哇凉哇凉的,性苦就是清利泻火的,鞠华就是清利头目的本草。

眼睛经常看东西会上火,尤其现代的人,看手机,看着师父讲课,眼睛就会上火,看着讨厌,眼睛上火,看完之后心烦意乱,上心火,看完之后,眼睛干涩,眼睛受伤了,所以要养眼了,抓紧买点鞠华。鞠华味苦平,平的东西可以久服。鞠华还可以当成食物去用。云台山号称的怀菊花,南阳的鞠华实际上比怀菊花还早。中国有四大怀药,为什么叫四大怀药?有个豫州人非常会做生益,他的药以云台山为中心,产的中药非常丰富,云台山,神农山,神农山更不用说,神农在那里生活过,采过药。神农山,云台山中药体系90%以上源自河南云台山,神农山一带。部分的药以他为中心的活动范围之内,如南阳的鞠华,就写进他的书中。这鞠华神农山也产,云台山也产,许多地方也产,分了一个道地,但是真正好的鞠华能延年益寿的是南阳鞠华,清利头目和其它的效果是怀菊花。怀菊花偏重于调养,补养的,杭白菊偏重于清利头目的,这是有说法的,这是中医长年经验累积的。

(1)主风

我们在《神农本草经》很少见到有药主风,一个药上来就说主风。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风寒风湿风热,好像什么都可以把风整进去,说明风伤人是最快的,最容易的。鞠华的第一个作用,只要是风,各种风,风寒风热都可以,至今把鞠华当成治感冒的一个东西。今天头被吹着了,被风扇吹着了,夏天被电风扇吹着了叫受风热,冬天在山里面冷空气冻着了叫受风寒。从鞠华的本质来看,偏重于治风热效果比较好。但是,只要是风,头目不利也可以加点鞠华。因为苦偏重于清风热效果比较好,但是大凡风症,外风,头目不利者皆可袪之。师父本来打算好好自己琢磨,写一本《神农本草经》古文注解一样,考虑到许多弟子,追随者,好多对古文不太懂,今天讲这段白话,讲故事说书的一样。
风是外风,还有一种风癞,癞风,大麻风,过去的麻风症,过去的人吃鞠华也能吃好。大家听说过麻风院没有,过去的麻风病很容易传染,得了麻风病就把你送到深山里面不让你出来,偶尔会送点东西给你吃,要是死了就死了埋了,不死活着就活着,其中几个人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乱吃,找到鞠华吃了之后喝点水,过段时间不但没死反而好了,甚至也把麻风也去掉了,后来的人认为鞠华可以治麻风。有人专门吃鞠华治这个病没见好。师父认为得了麻风病的人换了一个时空场,跟喝水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麻风病已经完全控制了。麻风在过去是很难治的传染病。
鞠华治风还有一个效果,我们看到鞠华还有一个特征是毛绒绒的,毛绒绒的东西在遇到风之后不会来回摇摆,有的长满整个鞠华族,一株都长满了;有的长一个鞠华;有的长好几个鞠华,叶子一点点的,象个毛球一样,刮风的时候应该左右摆动,但是你们想错了,鞠华尤其是南阳这种鞠华,毛绒绒的,小毛球状这些,不会摇晃,反而刮风只有微微的摇晃,不会大的摆动,就好像不怕风一样,实际上是一个很自然现象,你拿有毛线球粟粒状的东西,让它在风中摆动,它摆动的很小。我们现在有麦克风,上面弄有鸡毛,我们说话会消除各种杂音,象消失的风声,不然麦克风无法讲话,象风呼呼的响,包括说话的口气声,同样鞠华有毛绒绒的,具有消风消声消震的特征,这就是主风的特性,你说我们古人不先进,原始,古人的思维比我们现代的人还先进,你现在才明白套个小羽毛可以消声消风消说话的语音声,古代的人早就知道鞠华的这个特性,都用在生病方面啦,我们还用在麦克风上,都落后于原始人。

(2)主头目

头眩肿痛。头眩就是看到东西,头乱转,乱摇,是风扰目,头还肿痛,是头目受风的表现。大家知道鞠华专门治头目受风重要的东西,味苦清热消肿,鞠华的形状入头目,鞠华的清香清利头目而散风,同时还治头目之火,故而可以治疗,还治头眩。清利头目是鞠华的本性和性味;另一个治头目,还去头目邪风。

(3)目欲脱

就是眼珠子好像要掉下来一样,现在叫眼内压增高。许多老百姓听不懂,不知道眼内压增高,就是眼珠子要掉下来一样。西医得降低颅内压,降低血压,越降低脑子毛病越大。目欲脱类似青光眼,颅内压增高,甲亢,甲状腺问题,眼珠子都凸出来了。鞠华可以治目欲脱,因为鞠华对眼睛有好处的,主头目,另外鞠华味苦平,目欲脱眼内的风特别大,眼珠外凸,要把那风散掉,把里面的火清掉,鞠华本身就有入目这样的效果,眼睛就不凸了。另外鞠华还有一个特征,鞠华的象形,鞠华的花瓣把花蕊紧紧的包围着,要治目欲脱就把眼晴包起来,用那种含苞欲放的鞠华,效果就比较好。这也是鞠华为什么可以降高血压。西医就卖那高血压药,没啥意思。
中医早就知道治目欲脱,三种都可以治,青光眼,颅内压增高,高血压,鞠华本来就治高血压的。有许多人吃降压药,眼睛照样眼凸。师父在临床上也治过目欲脱,鞠华用到120克。那时这个人家里很贫穷,当时鞠华也很便宜,师父自己种的,用到120克,再加上泽泻,要他熬来喝喝,那眼睛好像要掉下来一样,很严重。中午来找到师父的,明显眼睛突出症状,消了一大半,后来说尿了许多尿,流了许多眼泪,然后就好了,再减到60克,泽泻30克,最后泡茶喝。主要是两味药,后来加了点甘草,鞠华,泽泻,甘草。在南阳内乡的地方,只要是老人,现在的年轻人都忘了许多,尤其是眼睛不利的老人都知道吃点鞠华饼,泡鞠华晶,喝鞠华茶。有的人酝鞠华泡酒号称鞠华酿,效果也不错。有的用鞠华做成饼,告诉家里的孩子一定要吃,吃了对眼睛有好处。女人吃的更多,脸上可以去斑,尤其吃完之后眼睛特别好看。以前老人纳鞋底做针线活,如果六七十岁了还能纳鞋底做针线活,说明眼睛很好,而且老人第一件事吃黑芝麻,第二件事吃鞠华,黑芝麻加鞠华饼。把黑芝麻全部捣碎,加鞠华做成饼,这样吃眼睛特别亮。

(4)泪出

泪出不是病,它是个症。老百姓说的一句话,激动的流泪。师父最近眼镜摔了,也是有原因的,带上了眼镜,下面的眼睫毛就没长过,把眼睛整的象烂眼一样,还压两个坑,好像被人暴打一顿一样。经常喝点酒和一高兴跟老泪纵横一样。自从不戴眼镜之后,也吃了治眼睛的药,好像感觉泪出,象哭起来一样,其实不是。泪出在中医上讲,大部分风热,肝热所致。其实肝热泪出是一种说法。泪出在古代这种病有许多。现在有许多人怕光,一见光,眼睛睁不开,流泪,象这种人也是泪出,现代条件好了,

用墨镜,在古代哪有墨镜。迎风看太阳看啥都没问题,看月亮也不流泪,你就没有泪。古时讲迎风流泪,看见太阳流泪叫太阳泪,看见月亮流泪叫月亮泪。这个泪出说明鞠华的养眼效果。味苦的东西也有收敛的作用,鞠华泪出代表形象,花瓣护珠,收敛作用,故可治泪出,跟我们平时中医讲的道理,散风散热的这种最简单的概念不一样。

(5)皮肤死肌

就是很多人的皮肤,人不老皮肤很老,象死皮一样,叫死皮佬。小孩的皮很嫩,而有的人皮肤看起来象老皮,我们叫死皮不要脸。小孩的脸嫩嫩的。鞠华可以去这死皮。因为鞠华的花瓣象人的皮肤和肌肉一样,你打开花瓣,表面是一层,其实有两层,两层里面有强的粉,现在有人用鞠华的露水洗脸,脸都变得很白。据说蛇也吃鞠华,蛇本来不吃草的,但是吃鞠华,因为蛇的皮肤容易死,蛇脱皮就是死皮了。去死皮,鞠华的花瓣很有效。

(6)恶风,湿痹

大麻风,麻风症,各种风除了外感风之外,只要见到了恶风,过去叫癞风症,大风症,大麻风这种病。恶风湿痹与风寒湿痹不一样,这种痹症更严重。身上全部发癞了,风癞了就是身上长了许多各种病的东西,面目丑陋不堪,长得大水怪一样,我们称之为恶,皮肤很硬跟僵尸一样,其实就是僵尸病一样。身上这里长一块,那里长一块,其实就是一种病叫恶风湿痹症,在古代这种病比较常见,这种病其实你都想不到,一个鞠华就可以搞定。所以古代的时候,鞠华当年仙家也好,炼丹家也好,医家也好,都会不辞千辛万苦往南阳这个地方,也是楚国发源的地方,来喝这个水,有的是采这个鞠华吃。葛洪就是这个现象。有的做这个鞠华丸,鞠华饼。恶风湿痹这种现象,师父认为它很干净,有光泽,干净的东西可以去很脏的东西,污腻和污垢,很容易把恶风湿痹给消了。另外鞠华有散风清香之味也可以把恶风造成的湿痹之气,浑浊之气全部消除掉。把风,浊,湿消除掉。就好像身上长的一块一块的是脏了,用好的清洁剂把它洗干净就好了。鞠华有很好的去恶风湿痹的效果。本身鞠华有干净,发光芒,清香的特征。

(7)久服

《神农本草经》最大的特长,凡是《神农本草经》久服的东西,鞠华本身就是一个方剂。这好像我讲给你们的这些经验,我吃鞠华,大家也吃,吃完之后,鞠华这么好,清利头目吃,目欲脱也可吃。这样鞠华成了一个单方。药症就是一个单方,我们开那么多方剂,方症来源于药证。药证源于药的基本特征。在这里没有提什么功效,去寒风热,清利头目,什么平肝潜阳,没有这些东西,是症。用症必然比用功效要好,如去风热是味苦类,可以与其它的配合;去风湿,有自己的特色,每味药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这个鞠华,最大的特征是对眼睛有好处,治目欲脱,泪出,头眩。还有一个特征是对风有好处,可以散风,对目有好处,对皮肤死肌,皮肤死肌是指皮肤外面的东西,属于外面,其余的是治里面,但是又不能让它生肌。整体讲鞠华偏重于头目,在上,重点在目,然后皮肤,死肌就是让皮肤的细胞活化,促进新陈代谢,让皮肤变得更加薄嫩。恶风湿痹就是皮肤长的癣,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好看,都可以用鞠华来治。皮肤死肌用鞠华泡澡,沐浴比较好,鞠华可以泡点水喝喝,用多一点也没关系。泪出可以生吃,煎或泡茶都可以。目欲脱大重煎服,头眩肿痛是风热,尤其是风,有事没事泡点茶喝,防止受风。我们现在的人经常看电影,看电视,看手机,眼睛用多了,喝点鞠华养养眼,清清眼,护护眼。鞠华还可清火,有的人尤其容易上火,这火不是很大。久服说明鞠华本身就是一个单方。单方就是医生跟你号完脉,望闻问切之后给你开五六味,七八味药的组成方子。方子要很多钱,吃那么多药干啥?吃鞠华就行。反正没钱就吃鞠华吧,又是吃又是喝,又是泡酒,又是煎,后来也就好了。

(8)久服利血气

地黄对很多人可以当成养生用,久服利血气,尤其利血气这三个字,利血气就是走血路,尤其对现代的人利血气。利血气就是许多人的病都是走血气这不和,高血脂是血的问题,血液粘稠是血液浓,气虚气短,气乱,气逆是气的问题,这三个字太广义了。凡是血气的问题都可以喝鞠华,眼睛不调用鞠华,心脏病可以喝,风湿疼痛更可以,近视眼用也可以,泪出,青光眼都可以。

(9)轻身

下面的更可以,不仅利血气还通利,菖蒲也可以,但不利血气。象老百姓买药一样,告诉他鞠华利血气轻身,人家菖蒲不利血气。所以会选择鞠华不选择菖蒲。利血气的意思是人到老,许多人会感觉到身体湿气很重,现在各位有的人好懒洋洋的,懒的不想学习,懒的不想做事,懒的不想做饭,懒的不想起床,懒的不想动,懒的记不住,其实不是懒,是湿气,身重有病。吃这鞠华之后轻身,轻身就是身体不重了。中晚年之后,身体轻了就不生病了。
有些中老年人走路比年轻人都轻快,这就是轻身。有些人三四十岁走路都喘气,好像身体几百斤重一样。

(9)耐老延年

《神农本草经》时代还发明了一个词语:耐老延年,有些人不到五十岁就两鬓苍白,看上去像六七十岁;有的人五十岁反而像三十岁一样;有的人明明十八九,看着却像三四十,所以耐老就是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延年之后要单独讲,能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具有延年功效的本草,最起码可以活百十岁。古代能活百十岁的人很罕见,将他们称为寿星、上古真人下凡。做医生,长寿是第一要诀,接着是健康,有健康才有长寿,而健康长寿不能没有智慧,所以智寿康是藏亼门三大坐标信仰。没有智慧、健康,谈长寿就是幻想。
后世有一种鞠华膏滋,用大量新鲜鞠华熬炼,每次吃一点,只有皇上和权贵才能享用,用野生蜂蜜配鞠华,绝对耐老延年。

一名节华

鞠华不是只有顶端开花,而是一节一朵花,名为节华,节节都有花的光辉。以华为名,恰恰说明节华开花之后像发光一样,有华光、光辉的意思。

生川泽和田野

川泽是山与山之间水汽重的地方,田野是田间、田埂、荒地等。长在川泽里的鞠华灵气较高;长在田野里的灵气次之。鞠华的源头菊台就是在一个小山沟里,在当年植物保存比较好的时候,树木非常茂密,泉水四周都是鞠华。
真正的好菊花有怀菊花、杭白菊、川菊花,最好的鞠华还是河南的宛菊,全部模拟古代生态时空场种植最佳。

藏曌用量解

现在讲的是古法用量,是指导用量,并非要严格按照用量,刚学医的时候用量不知道如何掌握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并且此用量为汤剂,单味药即可治病,或者少数几味药配伍可用,如开大方应酌情加减。具体应用视情况而定。
9-15克
头眩肿痛
30-60克。头眩肿痛既有风热,感觉天旋地转、胀痛,类似现代的高血压,不一定是肝阳上亢,需要重用鞠华。
目欲脱
25-120克。就这一味药就能治目欲脱,而西医又要手术、住院,还有后遗症等。
泪出
可泡鞠华茶、鞠华饼,3-5克即可。泪出不是一次就好,需要长期服用
皮肤死肌
内服55克,外泡若干,根据自身情况而定。泡浴对鞠华需求量比较大,最起码也要几十斤才能经得住。如果只有几斤、每次一把鞠华,建议不考虑泡浴。
恶风湿痹
不计量,当饭吃,当汤喝。炒菜有鞠华,饭里有鞠华,洗、泡、吃都是鞠华。据说还可有人用鞠华做枕头,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吃,《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平,是嘴巴尝出来的。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采访了若干平均年龄一百岁以上的人,跨度达到几千年最后确定了一下三条:一位女性服用鞠华之后月经调整了;五十岁看上去像三十岁,眼睛还特别好,纳鞋底、绣花如飞云走线;并且身轻如燕。近代陶渊明独爱菊,种鞠华、喝鞠华、吃鞠华;华佗也吃鞠华;曹操也吃鞠华。
家里可以种鞠华泡鞠华茶、吃鞠华饼、喝鞠华酒,冬天喝鞠华膏。
菖蒲、鞠华都可做香料,是做香必不可缺的本草。

主证考古

历代鞠华主证总结: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方证考古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鞠华考古

①《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②《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④《药品化义》:'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⑤《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⑥《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蓟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风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渭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别录》谓治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缪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肘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鞠华药毒

菊花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对于对花粉过敏的人来说菊花茶是不可以饮用的,同时对于患有过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也是不可以饮用菊花茶的,容易诱发疾病的复发。
用菊花茶来对付喉咙发炎也是有选择的,切勿只顾着喝菊花茶,因为导致喉咙发炎的原因有很多,除细菌、病毒外,还有可能是吃一些食物,生活不规律等引起的,那只喝菊花茶就不好使了。
脾胃虚寒不宜饮用,因为阳虚体质的人,喝太多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菊花茶,容易损伤正气,越喝越虚,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多喝性凉的菊花茶还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导致反酸。
菊花凉气较重,甘微苦,一般情况下,所有人都可以食用菊花,但经常手脚冰凉,胃寒凉的人是不宜饮用菊花茶的,容易加重身体不适。

鞠华文化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晋朝陶渊明(355-417年)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名句,至今仍烩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南北朝的陶弘景(452-536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征。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含意也不尽同。
黄色的菊花:淡淡的爱
白色的菊花:在中国哀挽之意,一般用于追悼死者的场合;在日本,则是贞洁、诚实的象征。
暗红色的菊花:娇媚
菊花象征久长: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
如果在一个画面上画有菊花和九个鹌鹑,因为“鹌”的发音与“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
菊与松树画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愿接受此画的人长寿。

还有人把一只蝈蝈儿画在菊花之上,因“蝈”与“官”同音,即表示祝愿别人长久(九)占据官位,其画名为“官居一品”。

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远从古代的京都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和庶民百姓,近至当今中国各城市的人民群众,每年都在秋天举行菊花会、菊展和菊式等各种形式的赏菊活动。北京植物园每年秋季都会举办赏菊活动。广东省中山县小榄镇菊花会始办于宋代末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延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菊会之一,人数最多时可达一百万。
菊花生长旺盛,萌发力强,一株菊花经多次摘心可以分生出上千个花蕾,有些品种的枝条柔软且多,便于制作各种造型,组成菊塔、菊桥、菊篱、菊亭、菊门、菊球等形式精美的造型。又可培植成大立菊、悬崖菊、十样锦、盆景等,形式多变,蔚为奇观,为每年的菊展增添了无数的观赏艺术品。
菊花能入药治病,久服或饮菊花茶能令人长寿。宋代诗人苏辙:“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菊花可以做成精美的佳肴。“菊花肉”是经过长期摸索制作成的一种菊菜,它由一块块用蔗糖熬浆炮制的白嫩猪肉加工制成,玲珑剔透,有如白玉。每块之上黏上几丝菊瓣,饱饮油脂糖甜,观其金黄色泽,吃到口里荤中有素,素中有荤,香甜不腻,实为名菜。还有菊花鱼球、油炸菊叶、菊花鱼片粥、菊花羹、菊酒、菊茶等等,这些菊餐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北京有名的“菊花锅子”(即在涮羊肉火锅里放些菊花煮汤),清淡味美,更是别有风味。


清代康熙年间,张志聪《本草崇原》曰:
菊花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菊之种类不一,培植而花球大者,只供玩赏。生于山野田泽,开花不起楼子,色只黄白二种,名茶菊者,方可入药,以味甘者为胜。古云∶甘菊延令,苦菊泄人,不可不辨。《本经》气味主治,概茎叶花实而言,今时只用花矣。)
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风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周身血气,生于阳明胃府,故久服利血气轻身,血气利而轻身。
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曰:
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故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傅袁隗,皆为南阳太守,每到官,常使郦县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为饮食。此诸公多患风痺及眩冒,皆得愈,但不能大得其益,如甘谷上居民,生小便饮食此水者耳。又菊花与薏花相似,直以甘苦别之耳,菊甘而薏苦,谚言所谓苦如薏者也。今所在有真菊,但为少耳,率多生於水侧,缑氏山与郦县最多,仙方所谓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茎花实异名,其说甚美,而近来服之者略无效,正由不得真菊也。夫甘谷水得菊之气味,亦何足言。而其上居民,皆以延年,况将复好药,安得无益乎?

余深以为然!

藏亼门推荐搜索
鞠华
菊花
本草命名
本草时空场
本草形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