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军原创 | 妈妈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听不懂,耳朵里是不塞鸡毛了?

 华雅智航 2020-08-26

前两天,陪着儿子棒棒出去办事,中午时分在一个餐厅吃饭,看到了这样一幕:

应该是一家三口,坐在我们邻桌,其中小男孩大概十多岁的样子。一家人开始其乐融融,小男孩满口吃着喷香的面条,很是满足。

没注意到从哪一刻开始,画风突变,孩子爸爸和妈妈轮番上阵对孩子批评指责。

出于职业敏感,我观察起来。

先是孩子爸,大概是和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好才有好的中学要他,不然就没学上了

紧接着,孩子妈附和道:“是啊,你看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知道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还有好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家里条件……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

男孩起初还看着妈妈不好意思的笑,可是后来妈妈越说越激动,男孩的情绪也越来越低,终于低下了小脑袋嘴里满含着还没有来得及下咽的面条仿佛定格在那一刻,弱弱地跟妈妈说了句:我知道了

男孩的爸爸妈妈终于满意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取得了胜利,开始催促孩子快点吃,一会还要上课外班

我看到孩子面无表情但又小心翼翼的埋头吃面,眼神流露出的小委屈让人心疼,我想他此时心里应该是怨恨爸爸妈妈的吧,又或者真的在自我反省,把自己定位成妈妈眼里那个“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听不懂”的孩子。

在无数类似这样的场景中,看上去是父母用强大的道理体系和父母权威的绝对优势,赢了孩子。

殊不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正在因此渐行渐远。

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孩子妈妈那句“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在我耳边久久回响。想起来,在我小的时候,作为教师的妈妈也会经常用大道理来教育我。

然而,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道理,就像是被我屏蔽了一样根本收不进来,效果甚微。为此妈妈经常说我:“耳朵里是不塞鸡毛了。”

很多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听了道理就能懂,懂了就该做到。所以,急于把自己受益的道理总结的经验,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认为这就是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孩子负责,就是对孩子

也有不少父母,喜欢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孩子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便会软硬兼施,通过各种说教甚至是粗鲁的方式让孩子不得不屈服于自己。

殊不知这样的思维逻辑,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我们每位父母,也都是从孩童时期过来的。换位思考,当我们的父母,在耳边对自己喋喋不休的重复说着那些大道理时,作为孩子的你,是什么感受我想,少有感激更多的是敢怒不敢言的反感,以及对与父母深度交流的厌烦和逃避

不可否认,“道理”作为祖辈或者是成年人的生活经历,多数时候,其真实性确实令人无法反驳,但在孩子的知识架构和逻辑世界里,可能并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所以,道理给孩子的感觉抽象的实实在在的经历,才是孩子可以真实可感受的。要孩子明白“道理”,仅仅把道理告诉孩子是远远不够的

高情商的父母,不会单纯以讲道理的方式,强行干预孩子的感受,而是会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为孩子创造适合的机会和环境,让孩子通过行为来学习感受,用身体去体会认知这样领悟到的道理才是感同身受的,才是适合孩子的

同时,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抚养人,孩子潜意识里会以父母为榜样。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实,父母还是孩子的一面旗子,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所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为孩子做榜样其力量胜过所有的道理

当然,讲道理的教育方式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通情达理”,先“通情”才能“达理”而所谓“通情”,就是指沟通中的人,在情感上是互通的,没有隔阂的。

所以,父母给孩子讲道理,也同样需要建立在情感互通的基础上,才会事半功倍

而父母和孩子情感互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先跟后带“的沟通方式,先同理、允许、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的情绪自由和缓冲空间,然后再引导孩子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和解决方式孩子在行为上,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给出的意见。

比如,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害怕、恐惧和不所措,如果父母在第一时间给予情绪上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比起大道理,会事半功倍。而父母对他们情绪的忽视,可能会加重他们的不安全感

当然,接受孩子的情绪不代表同意孩子这样做,“包容”和“纵容”要区分开!就像我之前讲过的我的儿子棒棒与老师之间的故事,我接受棒棒对老师有愤怒的情绪,但并不代表我同意孩子那样去做。

实际上,随着孩子持续身心成长和不断的体验积累,他会对事情有自己的感受、想法以及思考。

父母该做的,是用解决问题的思维,引导孩子怎么做,不是用一成不变的道理,告诉孩子怎么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