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学在外:故乡从此再无春秋

 sami日记 2020-08-26

本期导读

26 August 2020

  • 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寒窗苦读的你们即将步入属于自己的大学,奔赴那个令人“惴惴不安又充满好奇的未来本文1252字。

故乡从此再无春秋

 作者:Miss Jar

高考前的我一直生活在祖国北方大地上的一个十八线小县城,在温带季风气候里完全四季轮回:

春天,水杉树冒鹅黄色的嫩芽了;夏天,蝉在“呼呼”作响的杨树间聒噪;秋天,柿子熟了,石榴裂开口了;冬天,推着电动车在校园铺满冰雪的石砖上滑倒。

那时候,“远方”对我来说是一个缥缈而充满诱惑的词。

好像离开高三紧张而压抑的生活,离开那个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县城,就能寻到真正的解脱,犹如拨云见月,云开月明了。

而帮我实现这个愿望的,就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虽然不是自己的理想院校,但终于可以离开炼狱般的高三了。

依然记得当时拿着录取通知书去大学报到时,校门口拉的横幅上写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

“五湖四海”这个词说得真对。

若不是亲耳听到来自内蒙古的同学的讲述,我大概不敢想象沙尘暴来袭时他们好几个人手拉着手在沙尘中行走防止被刮跑的画面;

若不是亲口品尝了同学带来的美食,我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爱上闽南地区馅料饱满的肉粽和云南淡淡甜香的鲜花饼;

若不是听到室友亲口说出他们高三只需七点半到校,我大概以为全中国的高三学生都需要五点多起床……

大学校园的生活固然是新鲜的,但要一下子改变原有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去融入全新的人和事,终究是有些茫然。

就好比南方的树,独木成林,一年四季总是树叶纷繁茂盛。

在没有秋天的城市里,植物的凋零往往是隐蔽进行的——生命的消失不再有一个枯萎的过程,倒像是被十一月早冬的寒意吓蔫了,脸色变成鹅黄绿的叶子只好拖着尚存水分的沉重身躯,从枝头坠落。此时,还是那片枝头,新生的树叶已经带着满满的生命力驻扎了。

大一第一次国庆节回家,刚下飞机就被冻的不行,赶紧把行李箱里的长袖拿出来穿上。坐在车上,道路旁的树齐刷刷地往身后驶去:与南方不同,北方路旁的树木已经开始凋零,开始了一场或灰凉或金黄的诗意之旅。

大学伫立在闽江之畔,校园极大,树木极多,这使我得以在一派南方风情的田园中游乐。南方的春天,于我所观察,大概就和那短暂的秋天并存于同一片枝头—— 一边暗暗凋落,一边焕发生机。而家乡的春天,大概始于冬雪消融、荠菜花开之时,而那时我已经又早已回到南方校园的“如春”之中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看见路边的芒果树,就会想到家乡的水杉树;看见满校园的榕树,就会想到家乡的白杨树;看见满山的橄榄树,就会想到家乡秋天金黄的银杏树。

而看见在操场上和父母奔跑嬉戏的孩子,就会想到自己在家里时曾经也是个孩子。

不知不觉,我也成了诗中的异乡客,错过了故乡的春秋,也错失了对父母的陪伴。

我们这些从各个地方奔赴而来的人儿,就像不同馅料的饺子一样,跳进了大学校园的这锅汤里。年少不知何为乡愁,如今独在异乡为异客,才明白,“家乡”才是回不去的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