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碑刻讲座 19 奇纵恣肆隶书——石门颂

 老邻居888 2020-08-26


秋窗风雨夕(古琴) 张艺平古琴 - 秋窗风雨夕(古琴)


 奇纵恣肆隶书——石门颂 

任启政

《石门颂》,又称《杨孟文颂》,摩崖书。此刻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原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石高327厘米,宽254厘米,共22行,每行30字或31字不等。1971年因修水库将石刻切割迁至汉中市博物馆。

桓帝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表彰司隶校尉杨涣(字孟文)修复石门通道写的一篇颂辞。当时杨孟文为重开石门一事曾数次奏请皇帝,冲破多重阻力才得以开通石门栈道。

颂辞对其做的这件好事备加称赞:“有勋有荣,禹凿龙门,君其继纵”。把他的功劳与大禹凿龙门相比,并认为将“垂流亿载,世世叹诵”。这篇具汉赋风格的文辞对杨君虽有过誉之处,却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欣喜之情:“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悦雍,商人咸憘,农夫永同。”

一,古人对《石门颂》的评价

清杨守敬《评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脉皆从此出。”

清张祖翼跋此刻石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杨孟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碑中‘年’字、‘升’字、‘诵’字,垂笔甚长,与《李孟初碑》‘年’字同法。余谓隶中有篆、楷、行三体,如《褒斜》、《裴岑》、《郙阁》,隶中之篆也。《杨震》、《孔彪》、《张迁》,隶中之楷也。《冯府君》、《沈府君》、《杨孟文》、《李孟初》。隶中之草也。”

二,《石门颂》的艺术特点。

1. 《石门颂》是高古、飘逸的统一体。

《石门颂》的高古,源自它是摩崖石刻,石质的粗砺、刻凿的艰辛、风雨的侵蚀,无不把那高古之气贯入字里行间。加上篆式的行笔,苍劲的线条,更使高古淳朴之气四溢。《石门颂》的飘逸,则源自众多笔画的书写放松和悠闲。

在石壁上书写这样重要的铭文,必定是当时的高手,挥毫时其情绪一定是畅快的。但字随石势,挥毫当然不会像在纸上或竹简上那样轻松自如。一方面书家有精湛娴熟的技艺,有力求把字写好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客观条件却不能允许你精细工致。

这样,在一种既自由又受制约的状态下书写,于是产生了亦生亦熟、烂漫多姿的点线与结体。

2. 结字线条的细长,使字体的书法性增强。

摩崖刻石为了刻制的容易,线条就得刻制的浅而细。但细线条容易使人觉其寒薄枯槁。而《石门颂》线条细长如长歌曼舞,不使人觉得冗繁单调。这是因为书家娴熟的技艺,用细长的线条组成奇纵恣肆的字体。也是书家生活在艺术上追求气象博大的汉代,特定的时代精神作用和环境的感染,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个性的书法艺术。

3. 波磔之笔与其它笔画的篆法行笔的完美统一。

波磔用笔在石刻隶书中,通过从西汉到东汉前期的演化,至《石门颂》所处时代,已基本上有了规范化的“蚕头雁尾”。而《石门颂》却结合自身其它笔画线条的风格,作出了去肉存骨的改造,适当增大笔迹波磔波动弯弹的幅度,使这些笔画与结体的跌宕之感合在一处,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实现了隶篆笔法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4. 巧与拙、欹与正的完美统一。

《石门颂》的结字与取势,是巧拙相生,随行而变,时正时欹,字字不同。与那些庙堂大碑相比,是以其充分自由的线条风格与结构风格,成为汉隶的另类典范。其结字洒脱自然,纵横劲拔,有隶中“草书”之称。其字体取势大小不一,意态恣肆,笔势瘦劲,怪而不俗,雅而不娇,实属汉隶中纵肆奔放者。

《石门颂》刻石的点线极有特色,遒健而绵韧,凝练而有起伏。由于是刻在崖石上,风化剥蚀使其更显古朴。临写时不要被“石花”所惑,不要抖笔作颤动运行,防止故意做作。由于刻石的点线类于篆书,因此一般起笔藏锋动作较小。

三,《石门颂》的笔法特点。

1. 横画。

主笔长横:锋尖向左折入墨线之中(即藏锋),然后略向右上抬起横出,在行笔的过程中略带S形的弧度,至尾部轻轻提起,出锋收笔。(如“垂、世”等字)

直横:也是藏锋起笔,然后向右基本水平运笔,最后出锋收笔。笔画形态笔直挺拔。(如“平、土”等字)

短横:藏锋起笔,然后向右水平运笔,在运笔过程中逐渐将笔提起,笔画形态短小。(如“道、汉”等字)

2. 竖画。

长竖:藏锋起笔,顺势向下垂直运笔,至尾部轻提,笔画基本笔直向下。(如“南、归”)

尖头竖:露锋起笔,也顺势向下垂直运笔,至尾部回锋完成,笔画呈头部尖下部粗的形状。(如“极”字,木字偏旁的长竖是尖头竖)。

短竖:藏锋起笔,然后向下略带斜势运笔,至尾部出锋收笔,斜度可根据不同需要安排。(如“西、卓”等字的短横化)

3. 撇画。

弧撇:藏锋起笔后向下运笔,在运笔过程中可略带弧度向左弯出,回锋收笔。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如“廎、庶”)

斜撇:藏锋起笔,然后向左下方运笔,在运笔过程中弧度较小,回锋收笔完成。(如“未、度”)

短撇:藏锋起笔,然后向左边运笔,回锋收笔。整个笔画方向较平,形态短小。(如“秋、禹”)

4. 捺笔。

斜捺: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方斜出,在笔画的后半部分略向上翘,至尾部轻轻提笔完成,整个笔画略带弧度。(如“以、攸”)

平捺:藏锋起笔,然后向右下略斜写出,至后半部分略向上抬,末尾处出锋收笔,整个笔画弧度较小。(通、遭)

反捺:藏锋起笔,然后向右下斜出,至尾部出锋完成。

5. 点画。

斜点:藏锋起笔,然后向右下运笔,再出锋完成,整个笔画通常前粗后细。

竖点:藏锋起笔后先向右运笔,再转向下或左下运笔,最后出锋。

平点:藏锋起笔,然后向右水平运笔,运笔过程速度均匀。

6. 钩画。

竖钩:藏锋起笔后向下垂直运笔写竖画,然后转向左边,最后向上挑起,回锋收笔。

弯钩:藏锋起笔后先向右下斜,再圆润地转向左边,最后回锋收笔。

竖弯钩:藏锋起笔后向下垂直写竖,再转向右略带弧形拉出,最后,轻轻提笔钩出。

横折弯钩:先写横笔,然后重新起笔写竖笔,再转向右下方,运笔逐渐加重,最后出锋完成。

7. 折画。

横折:藏锋起笔后,向右水平横出,转折后向下竖,最后提笔出锋。(如“循、四”)

竖折:藏锋起笔后,略带弧度向左斜,再清晰地转向右水平运笔,收笔可挑起,也可平出。(如“北”)

8. 长拖笔。此碑有不少字的主笔画写得较长,增加了作品的开阔豪放的气势。书写时应注意线条的圆融厚重,力贯始终,不宜将笔道一味拉长,也不宜直露平薄。要中锋行笔,笔力内蕴,直而不僵,使之奇伟而富有情趣,与整篇风格浑融契合,天衣无

END

墨客艺术 ◎ 每日分享

发 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