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姑才华横溢却贪恋红尘,怀下腹胎,被编成戏剧演出,火了几百年

 新用户36868337 2020-08-26

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县青石镇有一位闪光少女名叫陈妙常,她本生于官宦之家,却天生体弱多病,父母便将她送入当地的郊女庵做了小尼姑——那时候,人们认为把病儿送入寺院是可以免祸消灾的。

陈妙常生性聪慧,学习能力很强,外加空门多闲暇时节,所以她成为了郊女庵中少有的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全能才女。此外,她天生丽质,十五六岁便出落得亭亭玉立,假如不穿那身佛衣,一定会被认为是艳动四方的飘飘仙女。

既有才华又有姿色,却无处施放,陈妙常的尼姑生涯满是惆怅,那身袈裟压不住她的红尘之心,反而成了隔绝的屏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张于湖的到来。张于湖是南宋初年的名士,曾出任临江县令一职,他的降临为陈妙常开辟了一条红尘之路。

一日,张于湖前往郊女庵游赏,恰逢见到眉清目秀的妙常正在抚琴留香,他似乎忘记了妙常没有头发,顿时心生荡漾,于是留下轻佻之句:'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陈妙常一听,艳得不得了啊,名士公然撩拨小尼姑,成何体统?遂当即回词一首:

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独坐黄昏谁是伴,一炉烟,闲来月下理琴弦,小神仙。

一腔春情却被无情拒,饱读诗书的张于湖自然是要面子的,只好悻悻而归,但心里总是想起这位无发优人。后来,他将尼姑庵里有娇女的消息透露给了朋友潘法成,把潘法成听得是心旌摇曳,决心一访。他带着自己写的词进入郊女庵,借口找才女陈妙常予以斧正。没成想,小潘的小词写得还不错,在妙常心里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二人遂开始一同弈棋品茗,探讨诗词,成为了密友。

潘法成的真实意图不言而喻,所以他时常偷偷关注陈妙常的一举一动,说来也巧,小潘还就在禅房里发现了妙常的小秘密,对实现自己的目的极为有利。他找到了陈妙常夹藏在经卷里的一阙词。

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小潘读完,既惊讶又兴奋,便在其后附写一首词,其中有一句是'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双宿双飞之意跃然纸上。尔后,小潘将两首词一并交到小陈手上,小陈的脸顿时涨得通红,证据在前无可辩驳,于是在半推半就间与小潘好上了。

不久后,陈妙常为潘法成怀上了珠胎,可此时二人的身份还是如水火之隔,不论世俗法度还是人道情理都不允许他们这么做。潘法成担心事情败露恐惧不已,便火急火燎地去找张于湖救急,对他一五一十地诉说了来龙去脉。

自己心仪的女子却被你抢了去,张于湖心里倒不是滋味。不过,他并不是记仇的人,还是精心为他们安排了一出回寰之计:他让潘法成将此事公之于众,状告官府,就说自己与陈妙常从小指腹为婚,后因战乱流离而不慎分开,再相见时已是现在的局面了。

后来,身为临江县令的张于湖负责审理此案,果然对二人法外留恩,命陈妙常即刻还俗,与潘法成结为夫妇,成就了一段姻缘。这桩风流韵事十分出名,后来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艺术渲染,出现了多种版本,其中以明代高濂的《玉簪记》最为经典,不过剧中人物名字有所改动。

再后来,陈、潘的故事被搬上了戏剧舞台,成就了昆曲经典曲目《思凡》。《思凡》早在明末清初之时就已经在全国各地上演,红极一时,直到今天都热度不减,林语堂称赞它'其文辞堪当中国第一流作品之称而无愧色'。

高分电影《霸王别姬》里,《思凡》唱段是:'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了头发……奴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汉。'小豆子老是把'女娇娥'唱成'男儿郎',因此多次挨打。这里的'小尼姑'原型就是陈妙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