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语文90秒:再考“预测”,你会怎样行文?——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学习语文(22)

 课标网天天语文 2020-08-26

天天语文伴你第332

再考“预测”,你会怎样行文?

——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学习语文(22)

1. 这几天,对疫情的各种“预测”铺天盖地:何时才能复工,挣钱养家糊口啊?何时可以开学上课了呢?何时可以去公园打太极了?何时可以跳广场舞去?何时可以出门旅游了?

人们等待着权威的“预测”,人们等待着政府的指令。

这,几乎成为每位“宅家”人普遍心理:春暖花开何时来?

2. 这,让我联想到了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今天读这个作文题,有一种亲切感。是啊,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就是让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考试检测的就是每位普通人的心理、思维。

3. “15天连降折射了哪些信号?”每一个人都在“预测”,当然这样的“预测”是主观的、随意的,有时是任性的、想当然的。

2月10日,有关部门通过“大数据”建模,对疫情做了详细和全面的测算,并“预测”了部分地区疫情结束的时间,预测了“疫情”的总走向、总趋势。

这,比“人工”预测少了“人为”的干扰,多了“科学性”、“可信性”。

4. 高考作文的指向,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之“源”。如果,离开了“生活”,我们的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材料”枯萎、“思维”枯竭是必然的。

身在“宅中”,心系国家,不仅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我们的素养,我们的品质。

再考“预测”,你会行文了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您的

观点和评论…… O(∩_∩)O

近期“新课标语文90秒”内容回顾:

1

新词“新冠肺炎”,是怎样产生的?

2

去疫区“前线”,为何要“剃光头”?

3

当年,苏轼是怎样抗“瘟疫”的?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收听、收看、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