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风汉韵:黄釉扁壶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8-26

黄釉扁壶,北齐,铅釉陶器,通高20.5厘米、宽16.5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黄釉扁壶绘图。

1971年3月,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村群众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北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范粹纪年墓葬,墓中出土有四件黄釉扁壶。本文介绍的黄釉扁壶即为其中之一。

壶体扁圆、上窄下宽的黄釉扁壶,形如皮囊,敞口,短颈,扁圆腹,平底实足。其肩部对称位置各置一圆形鼻钮,方便穿绳携带。扁壶通体施黄釉,施釉均匀,颈部与肩部连接部分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两面均模印五人一组的胡腾舞乐舞图案。在图案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于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舞者左侧两人,一人作击拍状,一人作吹奏状。舞者右侧两人,一人双手击钹,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五人皆高鼻深目,头戴蕃帽,身着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

胡腾舞是一种北朝至唐代流行于西域,即今天塔什干一带的民间舞蹈。此舞大多以男性胡人为主,其特点多以腿脚功夫见长,提膝腾跳,刚毅奔放,又潇洒诙谐、雄健矫捷,因其舞姿多以腾身跳跃为其舞态基调,故名“胡腾”。舞者的装扮大都为头戴尖顶蕃帽,身穿窄袖胡衫,足蹬软底锦靴,跳起来急如飞鸟,腰间的宝带会发出鸣叫声。唐诗中有不少记载胡腾舞的诗句,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都做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统治者对外商采取欢迎和鼓励的政策,西域诸国的商人在中原活动相当频繁,西域乐舞随着丝绸之路东传。达摩支舞等西域舞蹈以及琵琶、箜篌、筚篥等西域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原,影响着中原地区固有的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北周宫廷大乐几乎都来自西域。北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对西域胡戎乐多有所好,武成帝高湛对胡琵琶、胡舞情有独钟。后主高纬不仅对西域胡戎乐痴迷,而且能自度新曲。《隋书·音乐志》记载:“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一批才艺杰出的西域乐人也受到了统治者极高的奖赏。比如当时盛极一时的胡人乐工曹僧奴、曹妙达父子“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俱开府封王。

这件黄釉扁壶,其皮囊式造型与胡腾舞的图像,强烈再现了千余年前西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扁壶在河南洛阳、孟津北朝墓中也有出土,且形制和图案相近,这是对中原与西域音乐文化交流最为直观形象的诠解,说明中原汉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一直秉承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同时也为研究北朝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发展以及我国乐舞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配图由河南博物院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