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华的相声句句都带“刺”!同行不敢接他的场,观众见他就狂热!

 相声迷 2020-08-26

上世纪三十年代,小蘑菇和赵佩茹这对搭档横空出世。为什么用“横空出世”来形容呢?皆因当时年仅十五六岁的常宝堃,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娃娃红”,满师登台后随即一炮而红。而天津观众对于这个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也近乎于狂热。单就“红”的程度来看,常宝堃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其他同时代相声艺人所无法比拟的。


解放以后,中国相声界先后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相声名家。但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或是深受喜爱,或是值得爱戴的艺术家。真正能像当年小蘑菇红到发紫的却寥寥无几,真正火到“爆”的程度更是凤毛麟角。可能有人认为倘若真有这么一位,也必然出自京津相声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能让全国相声观众达到狂热地步的却是来自东北的杨振华。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杨振华的名字响彻全国。这位来自关外的相声演员究竟有何等艺术魅力?能在长达20年时间里火到“无可匹敌”的撒手锏又是什么?每当提到杨振华,很多曲艺爱好者都会脱口而出地说出《假大空》《油水大》《好梦不长》等等当年脍炙人口的佳作。但这些作品并不能完全说明他的火爆。


首先,相声演员扬名立万的前提是你得有独树一帜的新活。宝字辈的杨振华在同辈艺人里,无论从相声创作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名列前茅。而所谓的代表作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他亲自执笔创作的。这些段子的主题立意也多以讽刺见长。有人喜欢将他和同样善于表演讽刺题材作品的高英培先生作比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高先生的讽刺型相声多出自王鸣录先生笔下,但共同点是二人的作品都直接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充满假恶丑的歪风邪气。


在杨振华的表演中,他对讽刺的诠释更是刀刀见血毫不留情,每个刻画的人物,抖出来的包袱都能触及观众的切身感受。当观众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现象,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此时演员与观众之间必然产生强烈共鸣。狂热,成为观众回应演员的一种表达方式。


其次,新活创作充满“时尚感”。杨振华的新活都能从传统活中找到根基,并非是逞口舌之快的吐槽。故而,段子的艺术水平是有保障的。在此基础之上,又紧跟潮流。比如当年日本电影《追捕》在国内风靡一时,于是他很快将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巧妙融入到了《下棋》当中。当西洋乐器进入老百姓生活时,他又破天荒地抱着吉他在台上表演相声。这种求新求变的大胆尝试充分迎合了当时观众的欣赏口味。据说当年行内有个传言,只要杨振华去外地联穴演出,没人愿意接他的场。因为真接不住,台下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足以证明了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他回后台了,可再上来接场的演员根本张不开嘴。


或许因为当年他的新活影响力太大,以至于有些观众认为他是不是不会说传统相声。曾创作了一百余段新相声的杨振华,晚年时开始专注于表演单口,并录制了《可鸪进京》《硕二爷》《化蜡扦》《范家店》等一大批传统相声。这些录音资料里,虽然还能听出杨振华先生略带东北口音的表演,但表演风格已不同于当年使新活时的火爆热烈,转而变成了四平八稳的铺纲,从口风到尺寸,都能让观众静下心来咂摸滋味。不使牵强的包袱口,更没有外插花的包袱,最大限度还原传统相声的故事结构。客观来说,这些单口相声录音资料足以作为后辈艺人研习的范本。


历史上虽然曾有大批京津相声艺人先后到沈阳献艺,但东三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曲艺重镇。在这片黑土地上,杨振华经历过新旧两重社会,也经历了从“新”到“老”的艺术轨迹转变。如果问解放后谁最能代表东北相声的艺术水平?那答案毫无疑问,必然是当年叱咤曲坛的杨振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