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文化】“红人”周尚仁的红军记忆

 寻梦向天歌 2020-08-26

星期三

2020-08-26

周尚仁不仅是哈达铺镇上的名人,还是出现在很多报道里的“红人”。

我们刚到宕昌县城找寻采访线索,就听说哈达铺镇上,今年96岁的周尚仁是目前长征时期见过红军的人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了。他思路清晰,记忆力极好,了解哈达铺的红色故事,找他最合适不过。

连他的外孙女婿赖月生——哈达铺供电所党员服务队队员,都忍不住像我们“吐槽”:“一提起红军的话头,老人家就能一口气说至少2个小时。

连哈达铺纪念馆的讲解员都会建议我们:“要想听更多红军的故事,不妨去红军街里找周尚仁。他是我们镇的‘活字典’。

周尚仁到底有多少故事?谁也不知道。

7月4日,我们沿着红军街一路寻访,从打铁铺子边的十字路口转入后街。当地人指给我们一道不起眼的小门,这里就是周尚仁的家。

一撮花白的山羊胡挂在瘦削的脸颊上,表情淡然沉静,深蓝色的呢子帽,一身黑色的中山装,拄着拐杖站在院子里。这是我们对周尚仁老人的初印象。

他的听力不太好,哪怕我们扒着他的耳朵大声说,也依然不知所云。周尚仁一脸歉意,请来他的小儿子周玉泉为我们做翻译——他们有特殊的沟通技巧。

即使“交流不畅”,我们还是从周尚仁老人那里找寻来了珍贵的红军记忆。

1个谣言

1935年,周尚仁只有12岁,还在私塾里学习。

那个时候,当地军阀在镇上宣传红军所到之处财物洗劫一空,连大牲畜也给干掉,青壮年谁也逃不掉被拉去充军的厄运。

“红军非常可怕”的谣言就这样在哈达铺镇上传开了。

腊子口激战后,镇上消息灵通的人就听说,红军正向哈达铺的方向进军。一时间,人心惶惶。很多老弱病残都收拾好值钱家当逃往农村,想先藏起来躲避未知的“灾难”。

红军来之前,整个村庄几乎空了,青壮年们留在了家里。

“红军来的那天是农历八月的一天,天气和今天一样好,天又蓝又温暖。”周尚仁回忆道。有些胆子大的就站在家门口,远远地看到红军浩浩荡荡地向镇子走来。

看到围观的百姓,红军迎上来亲切地握住百姓的手,告诉他们:“我们就是红军,你们不要怕。我们不拿你们的财物,不住你们的房子,我们是一家人。”

“当时大家就疑惑了,红军怎么那么亲切?和官兵们说的不一样?”

说到做到。当天,沿着哈达铺镇街道,红军的宣传队员给大伙宣传红军政策。街边土路、龙王庙里、大舞台上,挤满了休息的红军。善良的百姓让红军到家里休息,他们也一一拒绝,向百姓购买物品,也一定要付钱。

这时,哈达铺的百姓们才知道:仁义之师,才是真正的红军。

4名女战士

周尚仁家的小院子里足足有八间房,东侧的一排是当年红军女战士住过的地方。

“我奶奶看到四名女战士在街边休息,就把她们迎进了家里。”周尚仁还记得第一次见这四名红军女战士的情景,女战士是文工团的,20岁上下,剪着短头发,衣服破但整洁,都是四川人。

当时,红军战士和哈达铺的百姓们已经“手拉着手在街上一起走”,十分亲密。百姓们不忍心看到“一家人”睡在路牙子、大戏台上,极力把他们迎回家里住。红军战士们并不白住,付银元、留纪念、做劳动,牢牢守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

周尚仁的记忆里,他家里住的红军女战士,每天早上都会去和他爷爷奶奶拉家常,亲切地喊着“爷爷奶奶”,还问他们昨晚睡得好不好,她们住在家里是不是打扰了大家。红军女战士们也很爱他,白天会带着这个12岁的“小屁孩”唱红歌跳舞。

“她们住的三四天里,我们和睦得像一家人!”1935年9月23日,红军大部队继续北上。这四名红军女战士里,有一位叫何秀英的因为一直生病未好,没有出发。一个月后,带着大家伙给她准备的粮食出发去找大部队,然而半道迷路,最后原路返回流落到哈达铺。

关于她,还有更“隐秘”的故事。

何秀英为了躲避后来搜捕红军的国民党军,在周尚仁家中的地窖里住了一个多月。那时,她和镇上的四川同乡结婚并怀孕了,远途奔走并不现实。周尚仁的奶奶趁着夜黑把她接回家,安置在家中八尺深的地窖里。周尚仁和奶奶轮流下地窖,给她送饭吃,直到安全。何秀英因此在哈达铺安了家。

“后来有机会回去,但何秀英已经记不住自己四川的老家在哪儿了,觉得哈达铺就是她的家。”。

如今,何秀英老红军已经过世了,周尚仁家的小院子里已经找不到曾经的地窖,只有草木茵茵。

1000碗凉粉

5元大洋可以买1头100斤以上的猪,2元大洋可以买1只肥羊,1元大洋可以买5只鸡,1毛可以买十几个鸡蛋,五毛可买一担蔬菜…… 

这是当年在哈达铺,红军“饱餐”的价格。物产丰富的哈达铺因此也成了长征路上著名的加油站,当时红军总政治部还号召“大家要食得好”,每位红军发了一块大洋,让他们敞开肚子吃了几顿好的。而在各种小吃中,最受红军欢迎的当属周尚仁家的凉粉。

晶莹光滑的凉粉切成薄薄的长条,浇上红油辣子,又香又解暑,一碗只要5个铜板。

“那时,我爷爷每天都挑担子卖凉粉,我有空就去帮忙洗碗擦碗。不仅住在我们家的红军女战士们喜欢,其他红军战士也喜欢。一担子凉粉只有六七十碗,拿到街上,很快就卖完了。”周尚仁记得那时爷爷在担子上挂了一块“红军战士吃凉粉不要钱”的牌子,但是红军坚决要给钱,说“不要钱的不吃”,硬把铜板塞到了爷爷手中。

“我们家清末从陇西地区迁过来,一直都在做凉粉,最多的一天能卖1000多碗凉粉。”周玉泉爬上木梯子从房梁上的储存间里拿下来祖传的凉粉木桶。周尚仁一看到木桶,从里屋又拄着拐杖过来,执意要给我们讲如何做大豆凉粉。尽管十几年前,周尚仁经营的红军凉粉就由他的侄子继承,每一道工序,他都详尽地说给我们听,好像成为他的肌肉记忆一样不会再忘记。

凉粉,在哈达铺不止是小小吃食那么简单。

一碗红军凉粉背后,是2万斤食盐、20万斤粮食、5000斤食用油、1000匹骡马、15万斤柴草、5万斤豆类、7000双布鞋,还有550名加入红军的热血青年。

这些,都是哈达铺人民回报给红军的爱。

  周尚仁做过很多年的小学教师,很会讲故事。

  我们本来只想让他简单自我介绍,这位96岁的老爷爷从自己出生讲起:上私塾、读中学、考农专,做老师,当指导员,任政府秘书,做教导主任,再到最后因病回哈达铺经营凉粉生意……几乎遍布甘肃的脚步,书写了一部编年史。

  周尚仁很爱写书法,家里的墙上挂满了自己写的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周尚仁自己就是一场长征。(记者:韩煦 杨哈 刘红强 王鹏扬

来源:电网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