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精准,全程照护,第十四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会议报道

 SIBCS 2020-08-27

  10月20~22日,第十四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全国3000余名乳腺癌领域同道齐聚上海,共襄盛举。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主办。CBCS主任委员徐兵河教授和CBCS名誉主任委员邵志敏教授共同担任本次大会主席。

  会议上探讨了乳腺癌诊治新思维、新技术,涵盖了诊断、外科、系统治疗及放疗:日本千叶县龟田医疗中心福间英佑(Eisuke Fukuma)教授分享了乳腺癌冷冻治疗的10年经验与展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文涛教授介绍了精准医学时代的乳腺病理,指出传统病理是精准病理的根本,后者不是高新技术的集合应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俞晓立教授对早期乳腺癌区域淋巴结放疗的几个争议性问题发表意见;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对1~2枚前哨淋巴结转移处理的理论与现实阐述了观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余科达和张剑教授分别就内分泌治疗耐药处理、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内分泌用药、化疗与内分泌治疗同期应用进展进行了文献回顾和分析。其他精彩内容还包括术中标本X射线系统在乳腺癌诊治流程中的应用、卡培他滨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探索、乳腺癌抗药性的肿瘤微环境机理和治疗靶点等。在专题讨论中,解放军第307医院江泽飞教授与嘉宾共话乳腺癌分类治疗时代早期辅助化疗策略,探讨精准医学时代化疗地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以1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病例诊治与嘉宾探讨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的理想与现实,呼吁重视规范化诊治;英国诺丁汉大学约翰·罗伯逊(John Robertson)教授、澳大利亚彼得·麦卡伦癌症中心普鲁登丝·弗朗西斯(Prudence Francis)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针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挑战、策略等发表了各自意见。

  会议独辟蹊径,从年度重要的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基础转化研究及分别改变早期、晚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重要研究进行了梳理,以盘点中国研究者在乳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解读影响乳腺癌临床实践的重要研究,并指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会议特设优秀论文奖,10名中青年医师获奖并作口头报告,与专家和参会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得到一致认可。

探索精准

  精准医学的理念已带来了更广阔的临床与科研视野,基于单病种全程管理的精准医学探索,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与热点。

  大会主席徐兵河教授就“乳腺癌精准诊疗的方向和实践”进行了主题演讲。引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给出的概念,他强调,精准医学是基于个体疾病的遗传学信息指导诊治,而不是基于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针对时间-空间异质性这个肿瘤治疗的难题,徐教授认为,精准医学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空间,做正确的事。乳腺癌基因组改变与靶向治疗研究是当前的热点,如针对ERBB2的抗HER2治疗、针对信号传导途径的PI3K/Akt/mTOR抑制剂治疗、调控细胞周期的CDK4/6抑制剂、针对BRCA1/2突变给予PARP抑制剂或铂类药物治疗。徐教授介绍,以当前公认的驱动基因诊断工具可判断是否需要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治疗时间等,另外,可对组织/液体活检中某些生物学指标的检测、监测来判断预后、治疗耐药性和敏感性等。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徐教授提出,应该探索乳腺癌治疗新疗法,开发新的诊断工具/方案;汇集全国多个中心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基于基因组学和诊断工具的进步,开展全国多中心协作临床研究,获得中国人的数据。

  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领域发表卓越研究成果、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卡洛斯·阿特加(Carlos L. Arteaga)教授以“精准医学与乳腺癌靶向疗法”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就肿瘤治疗而言,精准医学指通过识别在肿瘤DNA中有功能的基因改变(生物标志物),将其用于筛选最有效治疗策略;最佳的可操作生物标志物特征为导致肿瘤增殖进展、肿瘤细胞特有或仅肿瘤细胞发生改变(如突变、基因缺失)而正常细胞无变化。

  阿特加教授认为:①精准医学改变了肿瘤临床试验的开展方式和肿瘤靶向药物的获批流程;②需要进行连续的肿瘤基因组学图谱检测以明确靶向治疗的选择时机和靶向治疗压力下肿瘤的改变;③如何在多个体细胞基因改变中识别是“驱动基因”还是“伴随基因”,这是当前所面临的挑战;④如果找到了特异性改变的靶点,更重要的是研发针对该靶点的有效药物,这样才能进行精准治疗。对于靶向治疗耐药的机制和处理,阿特加教授解释,肿瘤可以发生二次突变,跨越原有的靶点进行了细胞增殖,使得原有的靶点失去作用,单药靶向药物治疗后几乎均出现耐药,越早使用联合治疗,效果越好,当然,再次活检明确耐药机制是重要和必须的,另外,有的患者发生多个部位转移,不同转移病灶突变位点可能不同。

  乳腺癌领域突破性药物曲妥珠单抗的发明者、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丹尼斯·约瑟夫·斯拉蒙(Dennis Joseph Slamon)教授在“直击细胞周期:CDK4/6抑制剂临床研发进展”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帕泊昔布的研发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晚期发现可以强效选择性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CDK4/6,直至去年2月基于Ⅱ期研究结果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今年6月公布了大型Ⅲ期研究PALOMA-2,确认了帕泊昔布的疗效;另外还简单介绍了在研的其他CDK4/6抑制剂,包括利泊昔布、阿本昔布,前者的Ⅲ期研究结果已发布(与PALOMA-2相似)。

2016上海乳腺癌护理论坛

  在去年的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出了乳腺癌全程管理模式。全程管理微信平台给围术期患者及复查患者的诊疗和随访缓解了看病难、耗时长的问题,如:通过预约化疗配药真正实现了按需就诊、按时就诊;复查随访功能提供了报告解读和复查的服务。

  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包括医疗决策人员、多学科医生以及专科护理人员、家属的全面参与,特别是乳腺癌护理已经成为患者改善生存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今年大会首次设立了乳腺癌护理分会场——“用心照护,用爱分享”上海乳腺癌护理论坛,开创了乳腺癌全程管理模式的新典范。

  本次护理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对乳腺癌护理康复领域的专科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讨了乳腺癌的专科护理和全程照护模式,特别关注了患者的症状管理和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的康复教育。

乳腺癌健康跑公益活动

  今年的会议首次举办了医护人员、患者、社会爱心人士等300人参与的乳腺癌健康跑公益活动——“粉红关爱,菲凡悦跑”,共同进行了“悦跑”与“健身操”活动。大会主席邵志敏教授表示,“10月是国际乳腺癌防治宣传月,大会也希望通过公益性活动来提高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水平,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乳腺癌,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康复。很多乳腺癌患者患病后都有社交回避的苦恼,我们希望通过此活动,鼓励患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通过伙伴之间相互鼓励,积极回归社会,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活动仪式上,同时启动了2016百万女性乳腺癌风险自测项目,旨在让大众通过简单易行的风险自测题目,知晓自身患病风险,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原文参见: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6;42(40):B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