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堂:把科学的种子播进幼儿的心田

 科学童话大王 2020-08-27



张冲文  张裕元图

幼儿科学童话是将科学内容和童话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形象的语言、诙谐的画面,编织出来的有趣故事,孩子们最爱听,最爱读。

幼儿期是人的智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说来,两岁左右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四岁以前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等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三至五岁是幼儿掌握数字概念的最好时期。

幼儿的这些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是一个求知欲特别旺盛的读者群体。在思维方面,幼儿期儿童具有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难以接受纯知识性的介绍。

而幼儿科学童话正是适应了孩子的这些特点而产生的新文体。它以介绍科学常识和宣传科学思想方法、颂扬科学业绩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它化知识为形象,用奇妙的幻想、拟人化的手法、生动的语言把知识溶化在童话故事中,使知识点滴入心,自然融化为幼儿智力结构的一部分。

给幼儿讲述科学童话,可以满足他们认识世界的迫切愿望,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把科学的种子播进幼儿的心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篇优秀的科学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就曾为无数的年幼儿童传播了科学知识,引起了当时幼教界的极大关注,由此可见幼儿科学童话的强大魅力。

当然,给幼儿讲述科学童话,并不只是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而是科学兴趣的激发、主动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把科学的种子播进幼儿的心田,不是要让孩子将来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使他们正确地感受科学、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帮助孩子建立起受用一生的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的科学观念,去迎接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科学的种子。”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满足好奇心,激活想象力,这是科学童话创作的目标,也是我们给孩子讲述科学童话的最重要的目的。

每天给幼儿讲一二个科学童话故事,持之以恒,这科学的种子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