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稿】马卫涛:也论中国天然气的出路在何方——可再生能源一旦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天然气必然面临灭顶之灾

 天然气与法律 2020-08-27

编者按:几天前公号发布了文章——郭宗华:由天然气这种能源谈起——兼论中国天然气的出路在何方,受到了读者的热议,今天发的就是马卫涛对这篇文章一些观点的商榷,供读者赏析。

文:马卫涛

圈子里数位同仁转发:【卓论】郭宗华:由天然气这种能源谈起——兼论中国天然气的出路在何方,作者是行业里的活跃人物,此文写得也很全面、深刻,同为燃气人,为有这样的行业奔呼者骄傲!但也有疑问,请有意者指教。

作为从业者,乐于见到把天然气列为主力能源,但其他能源人服吗?对于环保,谁更清洁;对于市场,谁更经济;经济可采储量和能源安全有无保障……不从根本上说服他们,国家政策怎么能突破障碍层层落实?

首先,个人认为无论总理说了要把天然气用到几千亿方,或国家电网是否乐意气电上网,谋划初心必须是顺应能源低碳转型大势,寻求本质环保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清洁煤利用技术的排放下限只能与天然气发电的排放上限相提并论,未知作者质疑清洁煤电环保性是否同因,但至少在这个小范围产生了不约而同的质疑,如果没有商业化规模的证明,再继续支持煤电在环保方面是否有公正性?抛开扯不清的公正性不谈,我认为以下两点需要燃气人考虑。

(1)煤电便宜,无人可在市场中打破合规利益束缚,强制他人使用高成本气电。只有从政策入手,让煤炭利用的所有外部成本显性化,叠加到其可量化的经济成本中去,才能有效体现出天然气的环保优势。

(2)除了目前尚不可企及的外部成本显性化措施,天然气现行的价格机制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恢复天然气商品属性,没有随行就市机制,无法与众多竞争性燃料展开有效竞争。

其次,几点具体疑问。

(1)对供给侧改革必要性看法不同,个人认为供给侧存在改革空间。刺激终端只有降本和提高竞争性高碳燃料外部成本显性化两种办法。正如李凡荣所说“天然气的成本特别是储存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改革供给侧是降本的关键措施。现存行业巨头必须改革观念,谋求扩大天然气的市场容量,不及6%的一次能源比例太低,连技术路线依赖性和基础设施依赖性都不足以建立,可再生能源一旦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天然气必然面临灭顶之灾。没有市场化优势的天然气没有生命力,任何强制的政策都不可能持久,甚至不可能有效地执行。

(2)我与作者对天然气在发电方面的贡献有不同看法。分布式能源具备高效和贴近用户的特点,上网问题可以随着气价成本和电网改革不断改进;大气电厂随着经济接受能力的增长和煤炭外部成本的显性化未必没有空间,何况还有可再生能源平衡保供的配套需求。所以我认为作者低估了天然气在发电方面的潜在市场。

(3)寄望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潜力是基于现有技术条件,一旦动力电池技术和大储能技术实现突破,交通领域的市场会岌岌可危,可再生能源配套的发电市场也会岌岌可危。

现在天然气应该摆正心态,快速推进自己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例,同时加大勘探力度,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在竞争对手没准备好时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充分利用时间差降低天然气成本,提高竞争门槛。技术革命就在身边,隔壁的可再生能源不得不防。


 *更多公号精华文章,请点击:

【精华】公号重点文章分类检索阅读

*或访问新浪博客“天然气与法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