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33篇:【读书有思】之读刘庆昌教授的《教育哲学新论》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33篇:【读书有思】之读刘庆昌教授的《教育哲学新论》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所谓“教育哲学”,我的理解就是从哲学角度对教育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只有从本原、本体、本质上对教育进行不断追问,教育才会有一个坚实的精神基础,才不会在纷乱的现实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曾经读过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雪泥鸿爪: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的探索》、陆有铨教授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张楚廷校长的《课程与教育哲学》、奥康纳的《教育哲学导论》等著作,也买回来了诺丁斯的《教育哲学》、郝文武的《教育哲学研究:理论卷》、于伟校长的《教育哲学》、刘良华教授的《西方哲学: “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之思》、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等著作。前段时间突然在网上发现了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的《教育哲学新论》一书,便毫不犹豫买回,并且仔细研读,颇有收获。

印象中的刘庆昌教授是一个很善于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思考的学者,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表对某些生活、学术问题的看法,而这本《教育哲学新论》就是刘教授多年以来对教育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在他看来:“教育哲学注定是一种结果和作品意义上的哲学。教育哲学就是哲学,因为它的过程和方法是哲学的;教育哲学不是一般哲学,因为它的对象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哲学既带有哲学思考的共通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教育哲学家只是那些沉思教育和反思教育思想的人,他们不是研究者,更不是学术研究者,他们以纯粹意识对教育和教育知识(思想)进行沉思和反思,本质上是创造思想的人。”我认为,一个能够沉浸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的人,是一个精神丰满的人,教育哲学家就是这样的人。当然,所有的哲学家都是这样的人。

那么,对教育进行纯粹哲学思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刘教授区分了两种教育哲学,一种是指向本体的,一种是指向教育现象的,而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教育哲学,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教育认识基于人文真理进行的思想批判,二是对教育认识基于语言和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分析。前者是一般的人文哲学的思路,后者则是逻辑分析哲学的思路。这些认识和分类如果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那么教育哲学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对教育本体的思辨、对教育现象的批判、对教育思想的人文反思,以及对教育思想文本的形式分析。教育本体思辨,是对“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的追问;教育现象批判,则是“建构超越现实的教育愿景,在永无休止地设想更理想的或说更好的教育‘应是什么’‘应是怎样的结构’‘应是如何运行的’”;对教育思想进行人文反思,则是突出了反思的“人文性质”;对教育思想文本的形式分析,则是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对已有的教育著作或话语进行分析,这也涉及到“元教育学”的内容。

在刘庆昌教授看来,一个教育者需要关注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教育这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二是教育者自己,三是教育知识,即教育者与教育相互作用的认识产品。“一个普通的教育者,若能懂得了自己,懂得了自己从事的活动,懂得了关于所从事活动的知识,就必定不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能成为深刻的教育工作者,好起来会蒸蒸日上,而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句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当我们沉浸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繁琐事务中时,是不是早已失去了对教育进行思考的热情与能力?当我们一味强调教育研究要贴近教育实践时,是不是失去了对教育进行形而上思考的意识?例如对于教与学关系的思考,我们教育界就出现了“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等五花八门的理念,并且还有各种学术论争。在刘教授看来,我们是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的,一是认识论上的“主体-客体”中的主体,一个是行为意义上的“主体-辅体”中的主体,两个“主体”的含义都不一样,所谓的论争又有何意义呢?再比如,当我们沉浸在夸美纽斯说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沉浸在洛克所说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教育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原罪”的?可能这个“原罪”用得不是很恰当,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刘教授那样不断思考和警醒:我们有什么权力制定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教育目的?我们能保证所有的教育都是符合理性与人道主义的吗?我们能确保教育效果是公平的吗?刘教授说:“教育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有时候不得不使用善意的谎言。因有善意,教育的意图总会为人理解,因是谎言,其蒙蔽的动机最终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遗憾”,也就是说,教育总是会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差距甚至矛盾,这是教育与之俱来、无法克服的矛盾,因为教育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带有较大的人为性。这是教育的先天优势,同时也隐藏着先天的不足。我们无法克服、摆脱这样的“原罪”,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用一种人道主义的行动去努力化解这种“原罪”。这一点,也恰恰是我在读这本书时“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原因。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有“原罪”就放弃教育,而是不断思考、践行教育的精神。刘教授认为教育的精神是爱智统一,有爱,才会有人文精神的代代传承;有智,才会有人类知识的进步与创新。据此,刘教授提出了四条教育的原则:以学生为目的,以人道为师道,讲究策略,统一心力。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践行这些理念,那就因人而异了。

本书还从哲学意义上对教育者和教育学进行了思考与追问,例如教育者的教育情感、教育思维,从教者的三重境界,以及教育学的范围、性质、追求、发展和变革。我们平时更侧重于从实践的视角理解这些教育话题,读一读刘教授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