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109篇:【教研有味】之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109篇:【教研有味】之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最近,我在《高中语文教与学》2019年第7期上读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李煜晖教授和李倩博士的论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从题目上看,这就是一篇“宏大论文”,或许以后我也能写出这么高大上的文章。现在读论文,喜欢“解构”,即分析一下文章究竟是怎么写成的。题目中有一个定语“基于核心素养”,这个“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呢,还是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是课程设计?如何实施课程?这应该是本文论述的三个重点。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作者在前言部分说得很清楚,题目中的“核心素养”是将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诉求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相结合。不过既然核心素养的内容在题目中充当定语,就说明它仅仅是一个“指导”作用,一个结构上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未必会成为专门论述的板块。

首先,课程实施的前提是得有一个课程,即课程设计与开发。作者阐述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高中课程开发理念的变革与突破”,即超越学科界限,从所有高中课程的角度进行宏观阐述。这种思路值得借鉴,也是论文具有宏观视野的一个方法。谈某一学科的问题,可以先谈一下“普遍学科”的问题,普遍学科的问题自然成为具体学科的指导理念。本文的第一部分谈的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与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所谓课程开发的理念,其实就是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关于新课改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这个问题,我认为要用“拆分法”,即将“课程”这个抽象概念拆分成某些“要素”,即课程包括什么,与什么有关。论文作者选择的要素维度是学生、知识、课程本身,即学生观、知识观和课程观,学生观和知识观,这是容易理解的,课程改革改的就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方式,改的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那为什么学生观和知识观能够与“课程观”并列呢?我倒是认为,应该首先阐述课程观的问题,这是高中课程开发理念的总的指导思想。传统的课程观是学科本位的,即关注学科内容特别是知识体系的建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课程即发展”,这个论断我也是第一次接触,颇有新意。既然课程就是发展,那就不是知识的发展,而是学生的发展,于是课程观也会从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学生为核心。有了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之后,再来谈论学生观和知识观,岂不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有了宏观的指导理念之后,再将这些观点应用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中,就顺理成章了。作者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阐述的。关于课程目标,我们熟悉的自然是“三维目标”,现在已经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即围绕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的12大目标。作者的表述是“课程目标立足素养整合”,即这12个目标不是并列的,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也不可能围绕某一个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而是某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包含了多个目标的要求;关于课程内容,作者的表述是“课程内容强调专题研讨”,所谓的专题研讨,实际上就是学习任务群,也有专家称为“大单元设计”。在这种理念下,教材文本不再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例子”,而是“初始文献和信息源”。高中语文新教材已经面世,教材内容自然也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但如何落实,还是一个正在研讨的话题;关于学习方式,作者说“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这一点与本世纪初的课程改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就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不过有的教师将项目式学习与学习任务群的落实结合起来,还是颇有新意的;关于评价方式,作者认为“学习评价指向促进学习”,这其实也是评价最理想的状态,一般的评价就是分等级排次序,真正实现“促进学习”也需要一个理念上的转变。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情境化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方向,这一点在高考中也有所体现,例如题目中设计博物馆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这样的例子并不能证明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因为高考毕竟还是一种选拔性考试。

最后,有了四大理念之后,再进入具体的设计环节,于是有了论文的第三部分,即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路径。作者提出了四条路径,其实是建立在课程设计四大理念基础之上的。一是以专题为核心设计课程方案。过去的专题学习,可能是个别教师的学术探究与教学行为,现在已经是高中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了;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深度探究,这其实也是语文教育探究的长盛不衰的老问题;三是以任务为驱动实现合作学习,这一点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方向。这里的任务,不是“概括段落大意”“鉴赏表现手法”等知识学习的任务,而是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真实任务,例如编写关于杜甫的诗歌鉴赏资料、设计文化旅游路线等等,这一点其实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很相似的。但问题是,这个要求无异于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转变,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有一种可能就是,课程理念变了,教材变了,但考试的理念与方式没有根本性变革,那么教师的教学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习评价,对于这一点,我觉得“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句话或许能够概括吧。

这篇论文对我的最大启发,一是将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有助于拓宽论文的理论视野,二是要善于将宏大问题进行拆分,将已经拆分的问题进行再次拆分,这就是论文写作的基本逻辑思路,三是要熟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谈论课程设计,如果没有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谈的。当然,我很奇怪的是,这篇论文没有提到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评价等内容,不知是有意避开、另起炉灶呢,还是换个角度观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