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40篇: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也需要专题研究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40篇: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也需要专题研究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我以前有一个想法,就是对教材的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进行理论研究,即从助学系统的功能角度进行阐述。课后练习,不仅仅是“题目”,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还是测评内容。也就是说,在这些题目身上,集中了关于课程、教学、教材、测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这种模糊的想法,没有沉淀为理性的思考,专题研究的冲动也就逐渐冷却了。今天,我在《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2期上读到了一篇论文《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与应用研究》,突然打开了我的思路。

这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文言文课后练习的构成分析,作者对统编教材七年级上下两册10篇文言文课后的49道题进行了分析,并借用了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将这些题目分为记忆-积累性练习、理解-应用性练习、探究-拓展性练习三大类,并统计出三大类的比例。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进行了认识目标层面的分类,并对这三大类别进行了阐释,这就使得题目分析有了理论依据。此外还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这也使得观点有了数据支撑,从而更有说服力。第二部分是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特征,一是练习量少而精,类型多样,适应学生认知发展需要,二是开放类练习增加,注重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开放性练习主要有基于资料检索的讨论交流类项目和基于课文的言语训练项目。第三部分是对课后练习使用的建议,一是注重练习的基础性,以练习辅助文言知识积累,二是注重练习的开放性,以练习指引学生文本阅读,三是注重练习的生成性,以练习沟通文本教学与社会生活。具体内容此处不再阐述,主要谈一下这篇论文是如何打开我的研究思路的:

第一,这篇论文是以七年级两册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为研究对象的,得出的结论基本符合教材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实际阅读经验。那么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课后练习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呢?有没有区别于七年级的内容?在教材编写理念等方面,初中三个年级的文言文课后练习会呈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但学情不同,课后练习的指向有无变化?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分别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课后练习进行研究,二是比较三个年级在练习设计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二,文言文课后练习和文言文教学是密切相连的。课后练习是如何导向教学的?教师在使用练习的时候,仅仅是将这些题目作为复习巩固的载体呢,还是能够从课后习题中逆推出本课合宜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讲,教师能否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任务性和情境性更强的题目,并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问题或环节?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例如“一体四翼”“章法考究、炼字炼句”等,是如何体现在课后练习题目中的?这些也需要探究。

第三,文言文课后练习与教材文本解读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例如基于文本细节的解读、基于母文本系统还原的解读、基于言语形式的解读、基于文本体式的解读等文本解读的策略,有没有体现在课后练习题中?这个内容,也可以和我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然课后练习与课程、教材、教学、测评都有密切的关联,那么它就为文本解读的教学转化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第四,文言文课后练习有没有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后练习有没有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这一点也需要具体分析。或者更为细化一点,但从思维角度看,哪些题目导向了形象思维,哪些题目导向了批判性思维等,也需要进行细致剖析。还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课后练习是如何体现的?例如《卖油翁》一课后的题目,就导向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宋朝人重文轻武的风气,又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