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有刁民要害朕!CiteScore也觊觎IF的宝座

 解螺旋 2020-08-27


作者:解螺旋.叶子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导语

汤森路透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近年因为被滥用也饱受争议。虽然也有不少取代方案,但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中的垄断地位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威胁。12月8日,Elsevier推出了他们新的期刊评价体系:CiteScore,它与目前的IF指标基本相似,但是它基于Scopus数据库,包含的期刊数达到了22000种,是SCI的两倍之多。

近年来,对于SCI影响因子的争议一直不断。虽然Nature、Science、Springer是影响因子的最大受益者,却也联合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文章抵制影响因子,并建议采用引用分布曲线(Citation Distribution)来取代影响因子的简单算术平均。

不少权威机构纷纷提出多元化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包括谷歌的H5指数以及中国知网的CI指数等,但多年来IF在学术研究体系中的评价地位一直没有受到实质性挑战和撼动。直到12月8日,Elsevier推出了基于Scopus数据库的CiteScore,有可能挑战IF的权威。


那这个CiteScore标准与IF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期刊数翻倍,且有中文期刊

相比Web of Science里的11000种期刊,CiteScore涵盖的期刊数量达到22256本,多了一倍。


而且相比SCI数据库中的的几十种中文期刊,Scopus广泛的收录了如:《计算机学报》《力学学报》、《中国物理快报》、《中华医学杂志》等数百本高品质的中文期刊。

计算公式改变,虚高期刊减少

与IF的计算某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类似,CiteScore计算的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

但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IF计算时的可引用内容只有论文和综述,而CiteScore将所有文献内容都视作可能被引用的内容,包括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这些内容的引用很少,因此会拉低期刊的得分,比如Nature的IF有38.138,但CiteScore只有14.38;The Lancet的IF高达44.002,到CiteScore这就成了7.72,可以说是大幅缩水。


期刊IF和CiteScore的差别

因此,和IF一样,CiteScore也是只有比较同一领域的期刊才有意义,你不能指望眼科期刊有像肿瘤科这样的高分。所以在查询网站中还有Highest CiteScore Percentile 需要参考,就在CiteScore旁边,这能够看出期刊在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


免费×3

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只对购买者开放不同,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站:https://journalmetrics./ 来查看期刊CiteScore,也可以分析期刊的引用情况。这对那些学校没买数据库的科研人员来说,实在是太棒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