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双盲SCI审稿,更公平?还是更容易拒稿?

 解螺旋 2020-08-27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当你投文章时,有些杂志会提供同行评审的单盲或双盲选择,比如Nature系列杂志。

传统的单盲评审,就是审稿人知道作者你是谁,知道你是哪个国家哪个单位的,而你不知道审稿人是谁。

双盲评审,则是隐藏个人信息,审稿人作者双方互不知晓身份。这样有利于避免审稿人在审稿上的隐性主观偏见,比如国家、机构单位、性别等,似乎更加公平。

但有时,双盲也并不能真正隐藏作者信息。比如,Am J Roentgenol杂志上的研究曾报道:提交给两本放射学杂志的880份稿件中,大约有34%稿件包含的信息,可能暗示出了作者或其所属机构。Mayo Clin Proc也曾报道,提交给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杂志的稿件中,也有近乎一半的稿件,可通过文章的其他内容辨识出作者单位。

双盲所带来的结果如何?有相关文章对此做了统计和报道,于上周发表。

研究纳入了2015-2017年间的Nature旗下杂志的128454稿件文章,并统计了杂志名、国家、作者性别(API识别)、机构知名度(参照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等数据。

1

首先,看不同情况下单盲、双盲审稿的选择差异:

① 无论是Nature,还是其子刊等高分杂志,选择单盲审稿的(80%以上)都远远高于选择双盲的(10%左右)。NPG系列中,杂志的分数越高,偏向于选择双盲审稿的比例也越高。

② 男女不同性别的通讯作者,对双盲、单盲的审稿选择上,几乎没有差异。但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在所有被随机抽取的稿件中,男性通讯作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这或许和女性在学术环境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有一定关系。

③ 作者所属机构的排名越高,选择单盲审稿的作者比例也就越高,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单位,本身就意味着占据了一定优势,高人一台阶。反之,来自不知名机构的作者,选择双盲审稿的倾向越高,认为这样或许能够消除偏见。

④ 以下列举出了106,373 份稿件中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其他偏少的国家或地区则列入其他。

在这10个国家中,印度作者选择双盲审稿的几率最高,高达33%;最低的是德国,只有5%的作者选择双盲。不难看出,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作者选择双盲的几率更高。相对欧美,亚洲国家作者选择双盲的比例更高,比如亚洲的日本、韩国,虽然为发达国家,但是选择双盲的比例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

论投稿量的多少,中国第一,美国第二。虽然目前中国最终被录用率并不高,但随着国力和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加之如此高的投稿热情,被录用率将会逐年提高。

2

文章投了稿,首先得经过编辑之手,编辑可以选择送审,也有权力直接拒稿打回,级别越高的杂志,编辑这关越难过,比如CNS这类主刊杂志。

① 双盲和单盲是对于审稿人、作者来说的,在编辑这里可没区别。所以,双盲审稿仍然无法避免杂志编辑的歧视因素。

选择双盲审稿的稿件中,包含潜在被歧视因素(发展中国家、不知名单位等)的稿件比例更高,被编辑拒稿的几率更高,自然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以上统计也可看出,Nature系列杂志的送审率只有20%左右,经过多番审稿被最终接收的几率,更是超低。所以,没点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真的很难中稿。

② 男女通讯作者被编辑拒稿的几率均为77.6%,没有差异。可见Nature系列杂志在编辑初审方面,并无性别偏见。

经过对双盲、单盲的细化,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③ 机构等级从1-3参照2016泰晤士(THE)排名,由高到低,可以看出:机构的排名越高,被编辑送外审的几率相对越大。一方面,知名度更高的机构,其论文的平均质量更好,另一方面,杂志编辑也更青睐于高知名度机构。

3

文章被编辑送外审后,经审稿人审稿,最后的接收与拒稿情况又是怎样的?

① 抽取部分样本分析得出:选择双盲审稿的文章接收率只有25%,远低于单盲审稿的接收率44%。

② 单盲接受率:女性通讯作者稍低于男性;双盲接受率:女性稍高于男性。可见,这其间或许存在审稿人的性别偏见。

③ 审稿人对待来自不同级别机构论文的接收态度,与编辑类似:知名度最高的机构,其论文接受率明显高于排名偏后的其他机构。

分析最终被接收的稿件,可以发现,即使是双盲审稿,知名度高的机构,其论文接收率也明显偏高,这可能和稿件的平均质量有一定关系。

整体上来看,选择双盲审稿的文章被接受率偏低,有两个原因:其一,论文的整体平均质量偏低;其二,高排名机构和大牛学者通常都有学术圈子,大多选择单盲,就是要让审稿人看到,杂志的大多版面也正是为他们而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