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搞科研,就值这点钱

 解螺旋 2020-08-27

在之前老谈对于科研界收入与转行的思考《老谈对于转行的思考》发表后,有一位读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科研收入低,是个伪命题,这已经是经过多年来市场调节给出的最好价格。现在解螺旋将其投稿内容整理分享出来,大家也可在留言区提出自己的看法。

内容:ZJ***21

整理:萌董董

为什么这么丧?还不是因为穷?!

如果有选择,又有谁真的愿意佛系的生活呢?

——萌董董    

目前网络上,总是充斥着对博士生存状态的吐槽之声——发际线危机、灾难般的颜值衰退,“研究无卵用”的精神危机,以及“毕业就失业”的生存困扰,均能让人体会到博士的种种不开心与怨念。

确实,博士毕业在即,年已27、28,到底该何去何从还真是让人忐忑。不少博士认为自己已成为了“高智力的贫困阶层”,心里沮丧、不甘心,觉得自己的收入待遇应该更高,但现实中却也只能无可奈何。

但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那些博士!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也就是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如果一样东西太多了,必流于滥,哪怕贵如黄金,一旦俯拾皆是,那么就只有掉价的份了。

就好像在上世纪的工厂门口,满是排队求职的农民工,那时的工厂老板也肯定不会给工人更高待遇。同理,博士也是一样。在“满城尽披博士袍”的今天,博士生早已经走下了神坛,其含金量与竞争力也已大不如前。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博士自从1982年开始招生以来,截至2017年已累计招生115万人,博士生人数已连续十多年全球第一。依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仅2017年普通高校的博士招生数就高达8万人,毕业人数为5.7万;硕士招生数为71万多人,毕业人数为51万;研究生总数高达79万多人,总毕业数高达57万人。

而据统计,2010年国内的教职人数为215万,2017年国内的教职人数为244万,增长幅度相当缓慢。显然,在这茫茫生物科研大军中,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才能真正走进科学界的大门。

另外提一句,很多人说既然北京生活成本那么高,干脆去二三线城市,也能做科研啊。其实很难,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北京做科研的有69万人,是上海的3倍,天津的6倍,河北省的4倍。也就是说,在目前中国,也只有高校云集的北京,才能供给如此之多的科研职位,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2017年Nature也对世界范围内超过5700名“即将入行”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后,发现就英国而言,100个博士研究生中只有3、4个能在大学中拿到终身教职;而美国的情况也仅仅是稍好些。

由此可见,近年来全世界的博士生人数已经明显供大于求,且超过了学术系统的负荷。而真正相关的就业出路又太窄,主要是大学以及各大研究所。所以僧多粥少就是目前科研界的职业现状,这不仅使得科研职位的竞争越发激烈,也让博士这个最高学历越来越白菜化。

老实说,读书读到博士阶段,真的已经很不容易。所以一旦读博阶段发现前途并非想象中一片光明,且多年的努力只能换回一纸不断缩水贬值的学历,更比不上那些早踏入行业且有丰厚回报的昔日同学,内心很容易就会产生怀疑和后悔,甚至有破灭感,这时不仅很难集中精力做研究,也会在事业、家庭双空白的情况下,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同时,父母的过高期待,又是中国博士们心中的另一个枷锁。因为有时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博士就是一块万能敲门砖,那好工作都应该上杆子赶过来,根本就不会有找不到好工作之说。

但其实,在面对硕博扩招、海归回国的浪潮,高学历者的机会竞争越来越大,读书所能回报的期望满足也越来越小。5年前,一流大学的博士可以留在一流大学做教职,5年后,一流的大学博士只能走到三流的大学做个知识苦工。这怎么能不给人增添忧虑。

所以绝大多数研究者迫于无奈只得另辟蹊径,转入其他行业继续摸爬滚打。虽说转行是一个选择,但毕业后离开象牙塔,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虽然也能凭着多年科研逻辑思维的训练在其他领域潜心磨砺之后做到得心应手,可这其中的种种心酸对人的精力、毅力、意志和学力都是一个巨大考验,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也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总之,现实严峻,未来迷茫;博士读罢,人生半坡。这也难怪为何那么多学医学生物科研的博士生面临毕业之际总是会叫苦连天,并声称转行要趁早。确实,学术之路的枯燥乏味和低回报率,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你真的不喜欢或者有更强的使命感,完全可以尝试选择其它的路,用你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训练,说不定能够更好地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图景。

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

中国统计年鉴2017

以上内容来源于读者ZJ***21投稿,授权解螺旋萌董董整理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