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ature:申请终身教职被拒,早期研究者该何去何从?

 解螺旋 2020-08-27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1766天

终生教职已经是全球稀缺资源。

老话常说,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研究者的职业生涯也会如此。在终身教职竞争激烈的今天,失败更是司空见惯。这其中滋味苦涩难言不说,更多时候会强烈暴击研究者的自信心,动摇着做科研的初衷。

因而,是在学术界里继续拼搏还是离开另谋出路,就是一个必须要做的选择。近日,Nature分享了曾经申请教职失败的研究者的经历和看法,并为具有同样经历的早期研究者的生存之道提供一些建议。

//
被拒的主因:稀缺性
//

终身教职(Tenure),顾名思义,即可为任职的学者提供终身工作,既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也没有被解聘的压力,同时他们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

但是这样职位在现阶段变得越来越稀缺,依据2018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数据分析发现,美国所有教职中几乎有3/4的职位不是终身教职;英国在1988年废除了终身教授制度,并用永久或无期限合同替代。其它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可能有终身职位,也可能没有。

在中国,自2000年后,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就成为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2015年初,武汉大学推出了“3+3”新进教师聘期制,即对新招聘的教师采取合约聘用管理,要求在聘期内晋升为副教授才能转入固定事业编制,否则终止合约,不再续聘。

这项“非升即走”的改革举措,打破了高校教职的“铁饭碗”,加剧了新进教师的竞争程度,也让终身职位的申请被拒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2018年首个聘期结束后,武大教师约九成没能通过校方的转编评审。

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Sean Carroll表示,缺乏研究论文发表可能是在顶尖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巨大障碍

Carroll表示研究者们应该要认真对待在终身职位申请遭拒之前,其他大学的非正式职位邀请。不要盲目忽视这些机会,因为如果终身职位申请遭拒,任何这样的对你有兴趣的暗示都可能随之化为泡影。

同时,他也建议对即将到来的终身职位决定感到不安的研究者,最好能在这个“铡刀”落下之前先找个可靠的工作岗位,如去就业市场寻找其他机会或联系有工作往来的人以寻求帮助。

//
因歧视遭拒
//

但对于那些可能因性别歧视或种族主义而被拒的人,上述建议可能会让人心生怨念。一位获得两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且已发表11篇论文的匿名科学家表示她曾经所在科系就因认为她的研究声望不如男性,而拒绝了她的终身职位申请。

她还补充说,因为羞怯,她没有参加自己学科的很多学术会议,也从没被邀作为演讲者出席会议。而这非常不利于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对初级研究者而言,必须定期参加会议,以显示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科学热情

而一些来自少数族裔或其他少数群体的女性研究者可能会面临更进一步的歧视,依据美国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TIAA)的相关报告,2013年包括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在内的少数族裔仅占美国大学全职终身职位教职岗位的10.2%。而从2007年到2016年,聘用的黑人教职人员比例从7%下降至了6.6%。

虽然一些大学对少数族裔仍有敌意,但仍有些出色的大学会支持每个人,而不管族裔和性别。

//
快速行动,积极前进
//

某些大学有正式的流程来帮助那些终身职位被拒的人,帮助他们下一步的工作。这些大学会提供额外一年的教学和研究时间,帮助学者们寻找其它职位,以便他们更容易的渡过被拒之后的这段时间。

另外,终身职位申请被拒也并不意味着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很多大学都有一个申诉流程,而且有时候能够申诉成功。

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认为申诉有用,但波士顿大学的Sandell认为申诉可让被拒者有机会记录在他的终身教职申请评估期间的长期的程序违规行为,也能为那些对被拒者的人生中未经证实的说法提供严密的反驳。

生态学家Terry McGlynn也认为了解被拒的真正原因是很重要的,并建议人们考虑申诉以跟踪档案文件——如果存在的话。

同时,Sandell建议正在寻找新岗位的研究者确定他们最喜欢自己工作的哪个方面,并且考虑好自己接下来可能做什么,而不是关注自己受伤和愤怒的情绪。毕竟,离开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完全可行的选择。Johannes Urpelainen在2016年被哥伦比亚大学拒绝终身职位后就找到了另一条路:2017年7月任职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可持续能源政策倡议的创始主管。

显然,研究者们都认为,终身职位申请被拒虽然让人难过,但终究不是世界末日,被拒者依然可以拥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事业。

参考文献:

https://www./articles/d41586-019-00219-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