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胖子”的世界:那些你不在意的事儿

 解螺旋 2020-08-27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1932天

别再妄想能回到以胖为美的时代了

Lancet上的一篇文章中统计:1975年,全球5-19岁女孩的BMI指数平均值为17.2kg/m2,男孩为 16.8 kg/m2 。到了2016年,女孩平均体质指数达到了18.6 kg/m2,男孩的平均体质指数为18.5 kg/m2,而在成年男女中,这个平均体质指数为男性24.5 kg/m2,女性 24.8 kg/m2。
显而易见,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体质指数都在增加。这有意味着,依赖于全球经济发展,世界人民吃的越来越好了,大多数人都能实现温饱。然而,关于肥胖问题的讨论却日渐突出……

//
肥胖基因于我们
//

肥胖基因真的存在——FTO 基因。它是一个与脂肪代谢和肥胖相关的基因,位于人体的第16号染色体内,控制着人体的脂肪量,负责调节全身代谢速率、能量消耗及体内能量平衡,参与热量合成调节。

胃饥饿素是胃内产生的一种多肽,能够增强食欲、促进摄食和调节能量平衡。而FTO基因能够影响胃饥饿素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FTO基因与血液中的胃饥饿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减弱人的餐后饱腹感。有时候,明明身体其实已经饱了,但它会让身体继续保持进食……

细想一下原因,也易理解。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甚至是茹毛饮血的年代,肥胖基因是一种生存必须。我们祖先为了生存下去,必然首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就算时间变迁、饮食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了,这个生存惯性还是在我们基因里保留了下来。

因为,只有更胖的人,才能储存越多的能量,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在自然抉择中优胜劣汰。

另外,从繁衍的角度来看。在以前,体态丰腴的女性相对瘦弱的女性营养程度较好,更容易生育健康的下一代,因此会成为男性选择配偶的优选。

而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不再缺乏食物资源,肥胖基因起到的作用不再是一种优势,反而变成了一种累赘……因为,这个基因让我们获取了过多的能量,而我们的体能消耗早已达不到捕猎年代的程度。这自然就导致了普遍的肥胖问题。

让我们“管不住嘴”的肥胖基因,原本是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强大后盾。但随着世界的变化和人类的进化,它的存在从正面角色变成了肥胖推手。

//
肥胖审美观在改变
//

无独有偶,关于肥胖的审美和肥胖基因一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新月异。看古往今来,有很多要素都会影响当下的审美观。

首先,温饱问题。温饱与否能很好的反映经济状况,而经济发达程度,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品味。

在从前,由于食物资源是稀缺资源,只有少数豪门贵族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因此,“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建立在“人越胖、家庭越富有、社会地位越高”的基础上。

但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都解决了食物问题,人们不再为温饱所困扰。肥胖也不再能代表富贵。所以,“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也就遭到了摒弃。

再者,主流审美几乎取决于上位者的审美。因为,审美观点往往是自上而下流传的,掌握话语权的上层阶级的审美深深影响着大众审美。例如“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只是因为楚王个人艰苦朴素的审美志趣,导致阿谀奉承的官员节食缩衣来尽力讨好。

又以唐朝为例,玄宗宠爱的胖美人杨玉环,《开元天宝遗事》中这么形容她:“贵妃素有肉。”这种审美观逐渐传播至全民,才致使唐朝女性推崇赪玉丰腴,琼肌秀骨,以胖为美。

可见,古代的审美观主要就是上行下效、迎合上层阶级的要求。

时移世易,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科学大繁荣的时代。决定审美观的上层阶级又再次占领了先机:最先获得优良的教育、先进的营养知识、有时间和金钱资本去改变身体状态……他们首先明白,从科学的角度看来,肥胖的确比较不健康。

同时,这些人还是资本的玩家,会利用这一点扩大自身的阶级话语权和阶级优势。他们往往掌握着经济资源,有能力扭转大众的视听和审美观。例如以服装为代表的时尚产业,充斥着“骨感”“瘦削”的审美,我们基本不会在广告中、杂志封面上再看到胖美人。

再一次,大众被少数人导向了“瘦才是美”的审美观。只不过,这一次,科学站在了瘦子这一边。而且,大多数人是相信科学的。

瘦子当道的年代,肥胖也不再是高层阶级和富有的专有名词,反而主流审美观认为肥胖是不健康、甚至懒惰的代名词,引发的反应也不小。其中,最值得探讨的就是——肥胖歧视。
//
古今中外对肥胖的歧视
//
其实,对于肥胖的歧视,是伴随着我们对于肥胖的审美观点的。主流审美观褒扬肥胖,自然摒弃瘦削的形象,反之亦然。不过,关于“肥胖”的一些过渡联想,却是十分可恶。

第1, 妖魔化“胖子”的自制力

近几年来,对教育的重视水涨船高,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想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除去财力、家庭层次、家长受教育水平等指标,孩子父母的肥胖程度竟然也需要面试。有考官认为,肥胖的家长定缺乏自制力,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或许,一定程度上考察家长的素质和为人,有助于判断孩子的教育环境。但是,把“肥胖”也作为一种判断准则,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不去批评过瘦的家长也缺乏规划能力?连营养摄入都不能计算精准,怎么能规划好孩子的未来道路呢?这不也是另一种缺乏自控力吗?

虽然,科学证明了肥胖确实不健康,但是,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和基因、环境有关。主观片面地将肥胖和一个人的素质联系起来,简直太过于荒唐!

虽然,身材管理部分决定于个人的主观意愿,但更多时候是天生的基因决定。试问,在当今的科普环境下,谁还情愿做一个不健康的胖子呢?大多人只是无奈罢了。

第2, 侮辱词汇的局限性

生理意义上的“胖子”指的是人体内含脂肪多、体型硕大,而意味深长的中国语言却赋予了文化意义上的胖子贬义的性质。听到“胖子”,必然带有调侃甚至侮辱意味,更有甚者还能将“肥”和“猪”“油腻”“懒惰”等词汇联系起来。

这样的联系毫无根据,难道瘦的人就不会懒惰,不可能举止油腻吗?人的素质由多方面决定,这样笼统地将“胖子”归为一类加以侮辱,实则狭隘。

难道说,只有在“胖子”身上找到了优越感,发泄了骂人的痛快,才能证明自己的审美观是没有问题的吗?当然不是。

鲁迅曾有言: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很多人对于“胖子”的刻板印象和想象力也正是这么丰富,却忽视了这是一种歧视,是一种不公。人无完人,在“胖子”身上找优越感,大概也只能表明自己的审美仅仅能被主流带着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吧。

第3,被道德绑架的“胖子”

对“胖子”的侮辱词汇层出不穷,更夸张的是,还有人给“胖子”安上了“心宽体胖”的人设。也就是说,用难听的词汇骂完了人,还得要求人家心平气和的接受,否则就是没肚量!这便是教科书式的道德绑架了。

这样的歧视可能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隐性的拒绝(求职、求偶、职场孤立……)我们漠视这样的情况,等同于以貌取人,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这肯定是不对的。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必然弯弯绕绕,肥胖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那必然包括科学知识,以及独立判断的能力。胖与瘦,不过都是人之常情,多一点包容和尊重,才能多一点空间去探索世界的真与美。
不知不觉,“胖子”仿佛进入了鄙视链的底层。体重污名,指的是随意把某些道德判断与身体体型联系起来,导致对这些人的偏见、消极刻板印象和歧视。一旦长期遭受这种歧视和羞辱,一个人就可能开始接受这种消极态度,并转化为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

但是,歧视就是歧视,多了解一些关于“胖子”世界的那些事儿,或许能让你改变习惯性的轻蔑。偌大的躯壳下,也有一颗脆弱的心。

END

相关文章

中国人死因30年大变化!头号杀手竟非癌症!

从招生到留校,“外籍”在高校有多爽

最心酸的痛: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背后


点下“在看”,多根头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