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玉龙 | 平凉方言:争人本事大,争三性子大

 陇原秋雨 2020-08-27


多彩崆峒,醉人秋色

所谓“争(音zeng)三”,在曹臧恰我哩俺的甘肃平凉方言中,可解读为比较泼辣、厉害的人。一般情况下,平凉人把敢说敢干或胆大的人称为“争人”。如:你娃争的很么!

相对来说,“争三”比“争人”更争。“争人”本事大,“争三”性子大。“耍争三”的人不但性子大,而且多少有点“二杆子”,动不动就跟人睁硬眼,耍脾气,抹胳膊扬拳。“耍争三”的不一定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俗称“碎争三”。也有年纪一大把,儿孙绕膝,却仍然改不了禀性的“老争三”。

                               半山坡上,水木山庄

不管“碎争三”还是“老争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斗。一位已故平凉农民诗人描写山羊的打油诗,来形容“耍争三”人的样子很是贴切:头如钟,眼如灯,爱蹦跶,好斗争!

当然,平凉人把“耍争三”也叫“耍二杆子”。在平凉或陕西方言中,“二杆子”是除了“争三”、“二百五”、“半吊子”以外,指称疯癫、鲁莽、粗野、轻狂、蠢笨、弱智和盲目自大之义的另一个词,常在民间听到。如:“那家伙是个争三二杆子,你理他弄啥哩!”又如:“你这人咋耍二杆子哩么?”“杆子”旧时指结伙抢劫的土匪。“二杆子”指“排行第二的杆子”,即“二当家的”。所以,“二杆子”也代指男人的某个器官,市井村野中一般把那些说话办事不着调的人称作“二毬”。

                                 水木山庄,秋色撩人

其实,“耍争三”也好,“耍二杆子”也罢,并不能证明咱们平凉人“超子”多。相反,“耍争三”的人除了极个别人因为禀性原因,面对一些事情时搂不住火,容易激动乃至冲动之外,绝大多数所谓的“争三”之所以“耍争三”,是因为遇到了不平事或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又苦于找不到解决途径或缓解方式,万般无奈之下一种愤懑情绪的发泄。可以说,这些人是“被争三”的。

                              面朝崆峒,红叶烂漫

不是半瓶子说两面话,生活本身也就是一个多面体,人也不例外。也许,在我和你眼里的“争三”、“二杆子”,在他的眼里却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倭也人,老好人,攒劲人。也许,你我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文化,有教养,本事大,有眼色,会干事,可在别人的眼里,说不定也被划入了“争三”、“二杆子”行列,是别人一听见名字就摇头的“顽缠人”抑或“麻捻人”。

                        层林尽染,宛若油画

半瓶子早年认识的一个熟人,在坊间名气很大,人起外号“刘争三”。与他初相识,我感觉他确实是个“争三”,不但说话有些占地方,做事有些差窍,而且还显得很“二”,动不动就高喉咙大嗓子,指天画星星,谋着收拾这个,拾掇那个,一幅死猪不怕狼啃的架势。后来,随着对他了解增多,我才发现,他就是一个嘴硬心软的主儿。看他扑势的争得很,却从没见他跟人打过捶。看他嘴上浪荡三的说着不干不净的话,却从没见他跟人骂过仗。

                               牵手金秋,浪漫一生

一次,和他关系不错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刘争三”其实很命苦,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跟着三叔生活,三姨对他很不好,隔三差五打骂他,不给他饭吃,常常是饿着肚子上学。在学校,由于他学习不好,老师也把他当作“瞎学生”看待,经常用语言刺激他。上高一时,老师骂他“杂碎”,他一怒之下打了老师一拳,导致老师鼻子流血,被学校开除了。随即,三叔家也把他赶了出来,他就一个人在社会上晃荡,靠打短工谋生,如今快奔四的人了,还没有娶到媳妇,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

                             崆峒之巅,红绿相间

听了“刘争三”的故事,我突然明白,他之所以“耍争三”,并不是他真的“争三”,而是长期被欺负、被打压、被侮辱的一种情绪化反弹,也是一种盲目自卫。错不全在他,是很多人和事造就了他这个“争三”。

作者简介

秦玉龙,号半瓶子,笔名花满楼,头条号原创作者,甘肃平凉日报社《平凉周刊》主编,网络名博、专栏作者。从业20余载,坚持说人话,写人事,做一个有人情味的记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