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万治友:骆驼记忆之四 ——驼道

 阿拉善文学 2020-08-27

作者:万治友    图片:网络

图文编辑: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


骆驼记忆之四

· 驼 道 ·

过去养骆驼不是什么产业,主要用途就是人的骑乘或驮运货物。阿拉善高原有许多骆驼踏出来的骆道,遍布阿拉善高原的大大小小的盐湖过去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盐湖与黄河渡口间纵纵横横串起一条条运输通道,驼队南下时驮盐,北上时驮着生活用品,成为联能草原与农区的大通道。

我家向东5公里处,就是一条从头道湖通向宁夏中卫的盐道,当地人都叫“盐大路”,当年头道湖的红盐和二道湖的青盐就是顺着这条路通过一列列的驼队运到中卫莫家楼的黄河渡口。从盐湖出发到达一个叫一条山的地方,正好是一天的路程,驼队要在这里修整过夜,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驿站,驿站就设在一个叫“万家井”的饮水井旁边,驿站的主人就是我爷爷。

经营驿站之前,我爷爷也是驼队“拉骆驼的”,他们的线路是从中卫到兰州,具体驮运什么货物不知道,只知道爷爷最大的收获是路上遇上了奶奶,从此爷爷组建起了一个家。后来国民党的部队到处抓兵,为了躲兵役,爷爷一条扁担一边挑着父亲,一边挑着姑姑,领着小脚的奶奶逃到了被中卫称之为“北沙窝”的腾格里沙漠边缘,把一口废弃了井淘出圈好,挖出一个地窝子,建成了简易的驿站,为驻扎的驼队提供饮水,帮助人家喂骆驼,按骆驼头数抽份子,勉强维护一家人的生活。

爷爷奶奶去世的早,脑海中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那口万家井还在,不过已经废弃,盐大路上再也见不到驼盐的驼队了,但站在那条驼队踩出的宽宽道路边,还是能感受到当年驼队的壮观场景,眼前仿佛还能闪现出一串一串首尾相连的驼队,在驼铃声中由北向南迤逦而去,走出了戈壁,走进了历史,只留下长长的盐道固守着那段历史。

我家门前还有一条驼道,不过不是盐道,而是大集体时驮草时踏出来的路。我家往西大约五公里左右,就是闻名世界的腾格里大沙漠,沙漠边缘就有一个“海子”,当地人都叫毛不勒湖,往北是沙井子,两个地方连成一片,延绵十几里的沙窝里,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这是牧区最好的饲草,每年夏天大队都要组织社员去打草,深秋组织驼队送到每家每户,其中一条路就经过我家门口。经常会有驼着草的驼队从家门口经过,驼铃叮咚的声音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悠悠扬扬在上空飘荡,最后在飘飘渺渺中消失。可能是牧区太孤寂了吧,每次听到叮咚叮咚的驼铃声,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牧区人烟稀少,人与人相见总是格外亲切。往往在黑天半夜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驼队在我家门口停下,领驼人裹挟着一阵冷风推门而入,父母赶忙从炕上起来熬茶,摆上锅盔、油饼等应急食品,陪着客人天南地北地喧。领驼人往往要在炕头上坐上半天,等浑身上下暖和了,把身上的皮褂子裹紧好又继续赶路了。

现在牧区交通便捷了,也不再去“打草”了,牧区的饲草料都是从农区用汽车运送,家门口的这条路也就没有了驼踪驼迹了,偶尔会有汽车路过,与“盐大路”一样,都变成简易的牧区公路了。

时代的发展总是令人目不暇接,任何迭代更替都有一些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就像现在的骆驼,早已没有了过去的功用,再也不需要它们去当骑乘,去搞运输,驼铃、驼鞍也早已成为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了。历史不会重返到以前,只能在记忆中重现。当记忆也失去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过去。

以后的以后,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还会在留在沙漠中吗?

作者简介

万治友,笔名:之友、遥远。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阿拉善盟作家协会理事。爱好户外运动、写作、摄影,喜欢用笔和键盘记录所见所思所想,秉持初心而执着不改,偷得空闲而偶得自乐,曾出版散文集《梦中的歌谣》。现在阿拉善农商行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