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吕元柏:小时候的读书情结

 阿拉善文学 2020-08-27

原创作者:吕元柏    图片:网络

图文编辑: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


小时候的读书情结

我喜欢读书,这个爱好是从小养成的,但这最初源于我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父亲。

父亲八岁没了母亲,十三岁失去父亲,从此便给有钱人家扛长工、打短工,没进过一天学堂。但他对子女的读书识字却看得尤为重要。我家是阿拉善的牧民,从我记事起就在偏僻遥远的戈壁和山区放羊,何谈学文读书?但父亲却有意常常给我们兄妹讲一些与读书识字有关的故事以及识下字的好处,并以他的所见所闻提出诸多论据。他还常对我们说,识下字就装在自己的肚子里了,别人是拿不走的。父亲有一本《农民识字课本》,还有一个木质小匣子,匣盖上刻有一行汉字,他特别叮嘱不许我们误踩在脚下和从上面跨过,他说,中国文字有几千年,我们一定得敬重,不然就学不好他。因为受父亲言谈举止的影响,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对读书和识字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深爱。5岁那年,一次我随母亲放羊,走到一个名为“巴音铁克木”的地方,周围全是茫茫的半月形沙丘,在一处平地上却长着数棵茂密的参天大树,漠风吹来发出阵阵“哗哗”声。不远处还有几间废弃的小土屋。我好奇的一溜小跑去看大树,跑到近前,却看到在一棵大树底下躺着一本书页张开,经风吹雨淋有些发黄了的书,在微风吹拂下左右滚动。我顾不上看树,急忙捧起书,如获至宝般将书带回家。因为不认识字,可惜谁也弄不懂这是一本什么书,于是父亲找一块干净的布将书包起来放在他的小匣子里,对我说:“先放着,等你长大识下字了,再读,看看是一本什么书。”

不几年“文革”开始了,队里经常召集大会,动员社员破“四旧”,凡是“封资修”的东西都要被清理。一天,本队几个年轻人走家串户搞清查,社员家贴在墙上的年画,挂在门口的哈达,裹在房梁上的红布等都成为他们检查清理的对象,书籍就更成为关注的重点,自此后我再也未见过这本书。至今回忆起这件事,仍觉得多少有几许遗憾。

1966年我上了小学一年级,第一次见到许多崭新的书,又是属于自己的,那份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抑制,常常拿着书本爱不释手,还不时打开书本贴在鼻尖上闻新书上铅字散发出的香味儿。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包书皮的方法,我们买来牛皮纸用心的包好每一本书的书皮,并工工整整写上自己的名字。语文书的第一页便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生字,再后面还有一些短小的故事。那时牧区的孩子上学迟,我上学前已认会了一些字,所以对每节课内容我都感觉学的很轻松和十分感兴趣。每节新课在老师教之前,往往已被我看过好几遍,于是教语文的班主任王聚英老师在班上就常常夸奖我,每每此时,心中就像吃了糖块那样甜蜜。

记得特别清晰的一件事是刚上一年级那年学校有个图书室,有许多图书画册,各年级每周要安排一个课外活动到图书室阅览图书,我们班的阅览时间是每周四。这是我最期盼的一节课。往往几天前,便掰着指头算日期。到了那天又遗憾时间太短,常常一本图书未看完就到下课时间了。升入二年级后由于受“文革”的影响,每周一次的阅览课被取消了,这让我十分惋惜,至今难以忘却。

我上学的孟根苏木学校离家有40多里地,每学期除开学放假父母或牵毛驴或拉骆驼专程接送外,学期中几乎不来看我,新学期开学父母为我交足各类学杂费及伙食费后,把平时买铅笔和本子很少的零用钱存放在班主任老师那里。我们星期天爱去苏木供销社转转,进得门去,一股饼干、柿饼子等食品散发出的香味儿扑鼻而来,馋得让人直咽口水,那时一角钱可以买到11个水果糖,不可谓不实惠,可我的目光却常常停留在货柜上的那些《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王杰的故事》、《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等图书上。常常同伴们喊我回学校,我仍站着不愿离去。

记得升入三年级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和一名同学又去供销社转悠,经过收购站门前时,看到收购员正在收购骨头。我俩凑过去观看,只见他开好一张票后拉开抽屉付给那人4元多钱。从他们对话中知道这位收购员姓王,出于好奇,我鼓起勇气问王叔骨头可以卖钱吗?没想这位王叔并未介意我这个小屁孩,而是热情地告诉我,不光骨头可以,铁块羊毛驼毛都可以卖。我听后眼前一亮:“那一二斤能卖吗?”王叔还是热情的回答:“行啊,谁说不行。”我听后十分高兴,便和那位同学回到了学校。

又到了星期天,我起了个大早,匆匆洗了把脸,就端着洗脸盆独自去了家户房多的地方捡骨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个小时后我就捡满了一盆骨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便径直去了收购站,我的运气真不错,这位王叔就坐在办公室,他见我走到门口,说道:“卖骨头啊,以后星期天不要来。”他利索的为我捡的骨头过秤开票,然后从抽屉中拿出两角一分钱递给我,我接过钱激动的抖着手,不知是怎样将钱揣进兜里的,竟忘了向王叔打招呼就一蹦三高的跑回了学校。

下午早早来到供销社,我底气十足地请售货员袁阿姨拿过几本图书来,可一一看过定价,唯有《王杰的故事》画册价格在我款额允许的范围内。拿着买的新书,我边走边看,还没走到学校,便一口气将书看完。

此后有许多星期天我拎上个旧布袋到野外的垃圾堆上捡骨头卖。再后来又捡些烂驼毛绳头将其拆解抖散,收购站的王朝业叔叔(经打问知道了他的名字)照单全收,从未推脱和难为过我,我最多一次竟卖到过一元两角钱。由于有了这样的外款,我有幸将供销社货柜上摆着的一多半图书看完。发奋与好学使我的学习成绩日渐变得优异,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因此经常会博得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的赞许,我小学未毕业就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人生当中会有多种相遇和奇缘,由于我小时候的这样一种经历和境遇,使我终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书本给了我知识和力量,铸就了我爱学习勤思考,乐于吃苦,不甘落后的性格。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由一个牧民的孩子,通过考试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后来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回忆小时候的读书情趣,令我深深感慨,我感激我的父母,感激我的老师,感谢好心的王朝业老叔。也感谢每一位向人们读书学习提供鼓励和帮助的人。

【作者简介】

针叶树,本名吕元柏,退休前系阿右旗人大副主任。爱好竹笛二胡,更醉心美文佳著。追求以音乐赞美人生,用拙笔书写昨天的趣事又抒发今日的激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