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训练那么多为什么跑马还会掉链子?你忽视了这种能力的训练

 慧跑 2020-08-27
慧跑原创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kobehao

马拉松是一项大强度、长时间的极限运动,在长达3-6个小时的高强度剧烈运动中,整个人体都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其中肌肉、骨骼、关节、心肺系统这些与机械运动、氧气运输有关的部位当然会承受相当大的负荷;

除此以外,其实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系统也会面临不小的压力,这个部位你也许想不到,那就是消化系统,也就是人们平时俗称的胃肠道。

由于胃肠道不适而引发呕吐、腹泻、胃痛,并因此引起退赛,在马拉松比赛中可谓比比皆是。

2004年,英国长跑女王拉德克里夫对于雅典奥运会金牌志在必得,由于大量服用治疗腿伤的消炎药影响消化,因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刺激胃肠道的副作用,导致她在马拉松比赛中因腹痛被迫于36公里过后弃赛,5天后又在万米比赛中止步于第17圈。

在2005年伦敦马拉松比赛中,当拉德克里夫跑到22英里(35.4公里)标志——就在地处泰晤士河北岸的伦敦金融城Wapping区商业路(CommercialRoad)附近时,拉德克里夫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扒开短裤腹泻,看得众多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目瞪口呆。

赛后拉德克里夫将此次意外归咎于赛前晚餐吃太多烤三文鱼,并透露:“在第15、16英里(24至25.7公里)之间,我开始有感觉;

因为肚子疼,我每英里损失10秒钟。我不得不先停下,再继续。我要向全国道歉。我真的不想在数十万人面前出此下策。

我没看到附近有移动厕所,我只是需要拉出来了就没事”,这一尴尬插曲总共只耽误她15秒时间。她最终夺得冠军,并跑出2:17:42的个人第三好成绩。

对于拉德克里夫这样的久经沙场的老运动员尚且会在马拉松比赛中因为胃肠不适发生各种意外状况,更不要众多大众跑者了。

为什么消化系统

容易在马拉松比赛中掉链子?

一、跑步时全身血液发生重新分配,胃肠道血流明显减少

跑者也许会奇怪,跑步与消化系统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

跑步时全身血液循环明显加快,心跳能达到安静时的2倍甚至3倍,呼吸频率也较安静时大大加快,这说明心肺系统需要加速工作中来满足氧气供应的需要;

血液的流动速度自然也显著加快,为了满足肌肉收缩需要,血液会集中流向肌肉,由于跑步是一项全身运动,所以全身肌肉的血供都会明显加强,而全身的总血量是有限的;

这时为了满足肌肉血供需要,流向胃肠道这些内脏系统的血液就会明显减少,这被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可以理解为消化系统不需要那么多血供,把省出来的血供交给肌肉。

二、胃肠道血流减少,一方面降低了对于补给的消化吸收能力,一方面导致自身更容易出问题

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运动系统血流增加,消化系统血流减少是运动时自然的生理现象,有利于运动,但如果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胃肠道长时间血流不足,就可能会有潜在的隐患产生。

举例来说☟

胃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胃酸,对食物发挥一种分解消化作用并吸收水分,胃酸是种强酸性物质,PH值仅仅为2-3左右,大家可以想象,胃分泌胃酸排到胃腔中,为什么胃酸不会腐蚀破坏胃壁本身呢?

那是因为胃壁有一层胃黏膜屏障,所以正是因为胃黏膜可以中和胃酸,才不会“大水冲了龙王庙”,导致胃酸破坏胃本身。

任何影响胃壁血流的因素都会对胃黏膜功能产生影响,削弱胃黏膜屏障,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所引发的低血流灌注,导致胃壁血流减少,有可能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严重的甚至引发应激性溃疡,这是为什么有些本身患有胃溃疡的人群,长时间跑步后胃部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大多数胃肠功能正常的跑者来说,并不用担心应激性胃溃疡,其发生概率较低。

但在跑马时,由于胃血流减少,胃黏膜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较弱这是明摆的事实,但马拉松比赛我们又特别强调补给,一方面要喝水要吃,一方面喝下去的水和吃进去的东西能不能有效消化吸收,这时就容易产生矛盾,处理不好,胃胀、胃痛、腹泻、呕吐、胃部各种不适就容易产生了。

三、在平时训练中就要训练补给吸收能力

大众跑者平时非常重视训练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等,但对于补给吸收能力却几乎很少训练,很多跑者在平时长距离训练中不喝水、不进行补给,因为觉得没有必要;

的确,这对于训练造成的影响不大,但一旦进入比赛场景,比赛中你就不得不喝水和吃东西,这时胃肠道由于在平时训练中没有经历过食物进入后的消化吸收过程,就容易因为比赛时有食物进入而不适应,加之补给不合理,导致胃肠出现各种反应。

所以,补给吸收能力也是要训练的,训练的方法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在平时10-20公里拉练时,使用跑步背包或者越野背包,用水袋装上一定容量的水,并且携带能量胶、面包、香蕉等食物,进行补给训练;

比如每5公里喝喝水,每10公里吃点东西,让胃肠道习惯在功能减弱的情况仍保持一定消化吸收能力。

在平时LSD训练中进行补给,有时不完全是为了补给,而是为了训练补给能力,让胃肠接受一定的训练。

也就是说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是需要经过特定训练才能增强能力,不仅运动系统、心肺系统如此,消化系统也是如此。

四、比赛前后补给要得法,避免给胃肠过度负担

前文用了大量篇幅介绍马拉松时胃肠道在经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在训练中训练补给吸收能力,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比赛。

在比赛前后,补给更要得法,好的补给可以推迟疲劳发生,而胡乱补给,把马拉松比赛视作一场免费自助餐,大吃大喝显然就是错误的。

因为比赛时胃肠道血流减少,消化吸收能力明显减弱,所以补给要特别讲究,一方面要避免给予胃肠过度负荷,一方面要通过补给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并且补充能量消耗。

——

以下是补给要点:

● 赛前一天不要因为想着体内多储备糖,而大吃大喝,或者刻意吃超出平时食量的主食,这时再补糖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只会增加体重,加重身体负担,甚至因为胃胀而影响赛前一天睡眠;

● 赛前一天正常饮食即可,吃最习惯、干净、卫生的食物,不要吃过多生冷海鲜,赴外地比赛的跑者可以吃吃当地美食,但要注意水土不服问题;

● 比赛当天早餐要做到无渣饮食,不要吃含纤维素多,不宜消化的食物,这时精制主食,比如馒头、稀饭、切片面包、面条都是好的选择,也不要吃油炸食物;

● 最好在正式比赛前2.5至3小时左右吃完早饭,这样胃肠道可以用两小时基本将早餐消化差不多,让胃肠道轻装上阵,如果早餐刻意吃很多食物补糖,容易使得比赛开始时,胃里面还存留有不少食物,增加胃肠负担;

● 对于大多数跑者而言,少量多次,逢站必进是补给的良好策略,每次进站补水200-400毫升,大约喝半纸杯水,喝上两杯左右,头10公里可以只喝白水,10公里以后要注意喝运动饮料,或者喝一杯白水,一杯运动饮料;

少量多次饮水的目的很简单,每次少喝一点水,胃肠道即使此时消化功能比较弱,但由于刺激小,仍然能够吸收;

● 在感到饥饿时吃东西,但比赛时,饥饿感即使有一般也不会太强烈。

吃香蕉、点心都可以,但同样注意不要吃太多,比赛时补给不是吃自助餐,而是补充能量;

● 采用能量胶补给时,注意要在吃能量胶前喝点水,或者吃完能量胶后喝水,也就是说吃能量胶一定要注意喝水,为什么?

因为能量胶非常甜,用专业术语称为“高渗”食物,高渗食物进入胃里面,由于渗透压超过身体的渗透压,胃肠道反而不会有效吸收,只有等渗或者低渗的食物才能迅速吸收(运动饮料往往都是等渗或者低渗溶液),吃能量胶就着水吃,可以冲淡能量胶,有利于吸收;

● 比赛结束后,胃肠功能同样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这时也不要因为比赛结束了,就大吃大喝,喝水吃东西也要少量多次;

比赛后的那顿饭,要适量,甚至要少吃点,清淡为主,切不可以为比赛结束就大吃大喝,导致急性胃肠炎;

五、总结

训练是对人的全面训练,提升耐力和力量当然是第一位的,为了让胃肠道在比赛时能够更好的吸收你吃进去的食物和水,平时训练中要进行补给训练,这样才能做到比赛时不会因为胃肠不适而掉链子,细节决定成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