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是藩王出身,最终却登上大统,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风波

 零壹贰012 2020-08-27

公元1521年,一生不羁爱自由的明武宗去世,去世的原因也很不羁。明武宗看到渔夫捕鱼很有趣,就自己驾船到河中打鱼,结果捕鱼的时候掉到水中,因为呛水的缘故而得了肺炎,最后不治而亡。

追求天性解放的武宗算是彻底解放了,但是朝中的一班文武大臣却愁坏了,因为武宗虽然有众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妃嫔,但是却没有后代,别说儿子了,就连个女儿都没有一个。按理说就像土木堡之变时那样,找他兄弟来做皇帝了就是了,这帮文武大臣至于这么发愁吗。对不起,明武宗朱厚照没有没有兄弟,因为他老爹孝宗皇帝只纳了一个正宫娘娘,连个妃嫔都没有。原本武宗朱厚照是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的,只不过都英年早逝了。从小朱厚照就是一个人长大,无拘无束,从来不用担心别人跟他争皇位,这可能造就了武宗皇帝一生不羁爱自由的性格。

本是藩王出身,最终却登上大统,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风波

爱自由的朱厚照

武宗去世之后留下遗言,大意就是天下的大事让太后和内阁看着办吧,反正我也来不及处理了,这都是我的失误造成的,不管你们的事,你们不用太自责了。明武宗真是潇洒走一回呀,临终也不忘显露自己不羁的本色。 当时内阁首辅是杨廷和,杨廷和虽然是三朝元老,但是这次皇位危机却是自大明朝立国一百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即使是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也没有过这样的危机。

要说英明睿智,还得数明太祖朱元璋,早就考虑到这种情形了,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在了《皇明祖训》中:

《皇明祖训·法律》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不过朱元璋的这项规定显然还不足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因为明武宗就他哥一个,并没有兄弟。按照朱元璋的规定,只能再往上找武宗他爹孝宗朱祐樘的兄弟。但是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宪宗朱见深宠爱的贵妃万贞儿无嗣,所以万贞儿将宪宗后妃所生的儿子全部杀死,这就导致宪宗皇帝只有纪皇后留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孝宗皇帝朱祐樘。也就是说孝宗皇帝去世之后,在世的兄弟之中没有一个是嫡母所生,全是庶生,这种情况就连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都没想到啊。

因此皇位的继承人到这里就出现了岔路,是将孝宗皇帝朱祐樘的所有兄弟按资排辈,然后挑选皇位继承人;还是从武宗皇帝的堂兄弟按资排辈,然后从中挑选皇帝那?对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来说,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争夺皇位导致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弄不好很有能会身败名裂。

三朝元老杨廷和并没有将所有风险独自承担,而是找到了明武宗的亲妈皇太后张氏。杨廷和将实际情况和《皇明祖训》中的规定给张太后做了简要说明,让张太后做决定,从而将包袱成功的甩了出去。

张太后的父亲原本只是国子监的一名学生,张太后因为出身卑微,所以才有资格参加了当时太子朱祐樘的太子妃选举,最后幸运的被定为太子妃。张太后对待娘家人特别好,再加上和孝宗皇帝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张家人都得以获封侯爵。张太后的母亲曾进宫看望女儿,孝宗夫妇亲自去接待老妇人,恰巧遇见老妇人在用餐。孝宗见老妇人所用的餐具都是银制品,太监回答说这是旧制规定的。孝宗很不高兴,让太监全部换成金制品,老妇人出宫的时候,孝宗又将这些金制餐具全部赐给老妇人,张家人的待遇可见一斑。

本是藩王出身,最终却登上大统,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风波

张皇后剧照

张太后久在深宫,对于这样的事情应该是耳濡目染,想必她自己清楚这一切都是显赫的地位换来的。如果失势,那么这一切终将会成为泡影。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和张太后将来的地位有很直接的联系。如果将来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是孝宗朱祐樘的兄弟,那么太后的身份就会很尴尬,被降为皇后又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她的将来渺不可知。如果能立孝宗侄子辈的人为皇位继承人,张太后最起码还能是太后,这样就能继续保持太后的威严,受万人敬仰,为娘家人继续谋取福利也不在话下。

经过朝廷大臣的一致同意,最终做出从武宗的堂兄弟中选取皇位继承人的决定,这个决定应该就是张太后的意思。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个决定让原本并没有多大希望的朱厚熜一跃成为竞选人之一。

在大方向确定之后,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臣就开始翻阅族谱寻找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当时武宗的在世的堂兄弟中有数十人,为何最终选定了当时的兴王朱厚熜那?根据史书资料,在这数十人当中年龄最大的应该属益王朱祐槟的嫡长子朱厚烨,而且史书记载益王朱祐槟非常节约,平常穿的衣服都是洗了又洗,并且特别体贴百姓的生活,'性俭约,巾服浣至再,日一素食。好书史,爱民重士,无所侵扰'。益王的名声可谓是盛名在外,其嫡长子朱厚烨正是最佳人选呀,为何最后会输给兴王朱厚熜那?

其实在张太后给了皇位继承人的大致方向之后,杨廷和等一班阁臣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在武宗时期,武宗一直都在为了追求自由而努力,朝中的大事小情几乎不过问,全凭内阁主持。杨廷和等人拟定的决议经常是一字不改的就颁布实行了,跟圣旨一般无二,那段时间内阁那叫一个风光,内阁首辅杨廷和更是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现在武宗驾崩了,如果选一位精明能干的皇帝,那么这帮人的好日子就算是到头了,想再恢复往日的荣光几乎就是不可能了。因此,经过内阁的反复讨论最终决定选择兴王朱厚熜为皇位的继承人。

首先,对朱厚熜很有利的一点,就是朱厚熜的父亲老献王朱祐杬刚刚去世,这样一来就能让朱厚熜改认孝宗皇帝为皇考,而兴王的位置则再从益王儿子中过继一个接任。

《明史·杨廷和传》

'宜尊孝宗曰'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杨廷和的算盘打得确实不错,让世宗嘉靖皇帝认孝宗朱祐樘为皇父,从法理上来讲武宗朱厚照和世宗朱厚熜成了兄弟。如此以来,可以做到不得罪张太后。

其次朱厚熜的身世和武宗朱厚照差不多,本来有个兄弟但是早夭,只有朱厚熜一个,从小就是表现的无拘无束爱自由。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臣一看,这不就是另一个武宗皇帝嘛。更重要的是兴王这一支只有朱厚熜这么一个男丁,这就省了很多麻烦。像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hui)、荣王朱祐枢,每个人都有六七个儿子,要是从他们的儿子的当中选一个做皇位继承人,这一帮兄弟将来都是皇帝的帮手,势必会对内阁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且他们的父亲还在,将来会不会入朝辅政都是未知数。

最后就是朱厚熜本人的年龄十五六岁,也很符合内阁的预期。因为新皇帝的人选年龄太小,就难免会被人扣上操纵朝廷的帽子,而如果年龄太大就会独立专行,内阁就会很难驾驭。十五六岁的年龄,正是观念尚不成熟,但是又急于了解社会的阶段。适合内阁向他灌输治国理念,让他成长为内阁想看到的模样。

正是在张太后和内阁的再三权衡之后,才做出让符合双方预期的兴王朱厚熜进京做皇帝的决定。

无奈这么多人最终还看走了眼,兴王朱厚熜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像武宗一样,思维不同于常人,而且思维角度很特殊。还未进皇城就以进城的礼仪'于理不合',给杨廷和当头棒喝。此时,杨廷和才觉得选错了人,但是为时已晚。此后几年的光景,内阁、锦衣卫、东厂就被嘉靖皇帝朱厚熜牢牢的握在手里。用银饰拉拢内阁阁臣,让原本铁板一块的内阁开始争相向嘉靖效忠;用青花瓷传旨更是让满朝大臣摸不着头脑,每天办公都是如履薄冰。

三朝元老的杨廷和在嘉靖七年最终被削职为民,在嘉靖皇帝母子的报复之下,张太后在世的时候尚且保不住娘家人,去世之后张家人更是被嘉靖无情打压。

本是藩王出身,最终却登上大统,正德皇帝去世引起的风波

年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