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BA申请复盘:这可能是我2020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啦~

 小猫倩倩 2020-08-27

喵~又到了周四,我回来啦~

之前说了自己在申请MBA的事,好多喵粉让我讲讲备考经历。截至上周六,所有的提前面试都告一段落了。考虑到我的“金鱼记忆”,过了这阵子可能对申请MBA的过程就忘却大半了,于是择日不如撞日,这周就写啦~

关于申请流程、要交什么材料,这些院校官网上都能查到的东西喵就不说啦。今天写这篇文,主要是想分享一些“私货”,关于自己选学校选项目的一些想法,还有在申请过程中审视自我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指导。

1

申请院校和项目选哪一个好?

6月份的时候我在毕业4年,我为什么选择重返校园读书?里讲了自己为什么要读MBA。决定了要读MBA还不够,还会面临各院校的不同项目需要选择。

首先是选择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全日制的MBA和大家正常读研究生一样,是要住在学校的,报考的同学大多是毕业3年左右的年轻职场人;申请非全日制的同学平均工作年限8-9年,一般是周末上课。

我考虑申请非全日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申请非全的同学工作年限比较久,并且大多是企业管理层或者公司创始人。而且我本身做的新媒体公关业务是一个偏“工具”属性的,理论上说任何B2C、B2B企业甚至M2C企业都有潜在需求。相比于全日制的同学,非全的同学更有可能发展成我的客户。其二是,目前我自己在创业,不大可能放弃自己的事业,更不可能断掉收入来源all in去重新当一个学生,学习最终也是为了我的公司管理、战略规划、客户拓展服务的。综合这两方面,非全更适合我当下的需求。

其次是关于申请院校怎么选择我这个年纪在申请非全日制的同学中是比较小的(平均8-9年),我毕业4年“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折腾”。我觉得既然决定上了那就去读最好的,于是今年总共申请了三个院校,分别是复旦管院、北大光华、清华经管的非全项目。清华经管在申请材料阶段就被刷了;北大光华上周六去参加了面试,目前等成绩中;复旦提前面试阶段已经结束,等到年底参加全国联考超过学校划定的线就可以去读。

当然了,关于院校和项目选择上,每个人考虑的因素不太一样。我这里只是分享我的想法。比如我在光华面试的时候大家聊天,遇到一个从小读的北大附小、附中的同学,他说“非北大不上”;还有一些同学会考虑学费、时间、路程这些因素。大家按照自己需求来报考就行~

2

申请材料:过去8年人生的复盘

我报考的院校申请MBA的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阶段先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审核通过之后会获得面试机会,面试通过之后参加年底全国联考,联考过了之后才能入学。大多数人都是在材料阶段被刷掉的(我报考清华就在材料阶段被刷了,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MBA的申请材料是对从大学以来到最近一份工作的大复盘。

写材料的最难之处在于,学校列出的条目并不是单纯的“简答题”,而是你要在寥寥数语中表现出自己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秀,有卓越的领导力、深度思考能力、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以及成为商业领袖的潜力。

我太愁了,大家平日看我文章应该也有体会,我比较擅长的是“把别人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说法翻译成人话”,而申请MBA材料是反向操作,就是要把日常工作讲得很牛X、高大上。

于是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第一次因为“写材料”这件事抓狂了。每次坐在电脑前不出半小时,必然要唉声叹气。

有一次刘丞看我实在憋不出来,在旁边建议道:“实在不行就不申了吧,不上学也不耽误你开公司。”我回怼道“不行,报辅导班都花了几万块呢,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因为材料放弃,岂不是太丢人了?”

就像高考一样,我们拿到一道题开始作答之前,要先理解命题人意图,要知道命题人想要考察什么。

学校在材料设置中问的每个问题都是有意图的。例如北大光华在短文阶段的4个问题分别是简述你的工作与学习经历”,“描述一件你帮助他人和你得到他人帮助的事”,“谈谈对人生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人”,“谈谈下一步职业发展规划”这四个问题都是非常私人化的,学校并不是想知道这些经历和故事本身,而是想知道你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所以,绝对不可以“就事论事”,而是要在写经历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质。

除了“厉害”,还有一个重要的考察点是“潜力”即你说你厉害还不行,你得委婉地表达“这只是我的冰山一角,由于我有这样的思考方式,我未来会比现在更厉害”。

第三个重要因素是要“有特点”,在众多投递申请材料的优秀的人中,要给评审老师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要让他觉得“这娃就是我校需要的人才”。比如有一段是要写在校期间的经历,类似学生会工作这种,我有的别人都有,并不算是“特别”。我思来想去,我在大学期间申请过2个专利(一个是我独立申的,一个是跟别人合申的),以及得过一个比赛的国家级二等奖大概可以算是“特别”。于是在校期间的经历只保留了这两件事。

就像我们平日写软文,要把甲方爸爸的产品无缝植入一篇文章中一样,我在写MBA申请材料的过程中也特别注意“植入心智”,只是换做我自己当这个产品。

要特别注意了,MBA无论是写材料还是面试,所有的人生履历必须都是真实发生的、有迹可循的,编造经历会涉及诚信问题,后果非常严重。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把同一件事换个高大说法来表达,而不是凭空说一件没有做过的事。

具体到每一个问题的考察点,我以光华的4题为例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作答方式。如果喵粉中有想要以后申请MBA的同学也可以借鉴~

比如说“简述你的工作与学习经历”这一题,重要的是你的职业转变过程,以及最后这份工作。我是现在的身份一名创业者,所以在创业之前,学生时代的经历和前2年国网工作经验都只是铺垫,这两个部分加起来我只占了这道题答案总篇幅的1/4。这1/4中包括一句话简述了大学期间专利和国奖的事,第一份工作获得的成果,剩下的3/4我都在介绍自己公司的主营业务、年营收、预期增长和服务客户。

如果是在公司工作的同学,写这个部分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写成“流水账”,要时刻把“我的价值在哪里”穿插在字里行间中,千万不能让评审老师觉得“这些项目都很厉害,但是好像跟你也没啥关系”。比如在叙述创业经历的那个部分,我着重讲了自己是怎么从互联网写作发现商业机遇的(商业洞察力也是着重考察点之一),还有如何建立起现在这种MCN、广告公司、培训机构合一的商业模式,我的思考在哪里。

在“你帮助他人的事”这道题,辅导老师给的模板是让写“自己如何帮助一个下属工作成长的”,我觉得不够有特点,最后写的是我在知乎分享自己走出情绪低谷的事件。这是一个独属于我的故事,老师也非常感兴趣,在北大光华抽题面试的那个环节,我抽到的题目是“如果你公司要裁员,一个员工要跳楼,你该怎么办”,面试老师看了我的材料就直言“你说你在情绪管理方面有自己思考,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该怎么做”。

谈谈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其实评审老师并不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有什么特征,重点想考察的是“这个人怎么影响了你”。我写的是Facebook的桑德伯格。我把她选择工作的标准和自己辞职创业的经历结合,把她说“女性要在职业发展中积极争取”和我拓展BAT客户的经历结合,看起来写的是“我要学习的这个人怎么样”,其实是“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关于职业发展的这个,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问到,主要想考察的是你对于未来有没有长远的规划。要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讲,短期通常是3年,长期是10年。短期目标还要讲的再落地一些,比如你要写想升职到什么职位,像我的话写的是要新增哪些业务、现有业务发展到什么规模。长期就是考察你有没有战略眼光,或者说“愿景”,比如你要是答“想升职加薪”估计会被认为不是商学院需要的人才,要写一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种感觉的做长期目标。

总结一下材料部分:

要知道学校的考察对象是“你”,在写所有的经历过程中,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质和参与感,千万不能读起来感觉像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我也没做些什么”。

我的复旦材料评分是优(两个培训机构的辅导老师都说我这个工作年限申请非全,材料这个环节极少有能拿到优的),去北大面试的时候我是我们那一场年龄最小的,说明我这一套写材料的逻辑学校还是认可的。

这个是我写申请材料的思考方式,如果喵粉们有人想申请MBA的话可以参考(今年提前面试还有第三批次和第四批次可以申请)~

3

提前面试:看到了自己的短板

如果说材料阶段分享的是“成功经验”,接下来的面试部分说的就是“失败教训”了。

我因为平日工作主要以线上办公为主,和客户、写手交流基本上也都是通过文字,和别人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加上我本身也不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大部分时间都都宅在家里,所以我从一开始准备面试就非常头大。

我找了两个机构轮流做模拟面试,前后加起来总共7场,终于从一开始听不懂老师问什么甚至答非所问,到了可以在准备框架内回应对方的问题。但是比起大多数同学,特别是本身就是市场、人力资源相关岗位的同学,差距还是蛮大的。

复旦的面试有小组面试和个人面试两个部分,北大光华面试是一轮抽题一轮个人面试。个面的这个部分,理论上来说学校考察点大同小异,我是创业者,大概就是从投资人角度来提问的。主要就是问商业模式、比竞争对手强在哪里、客户为什么选择你、公司发展规划是什么、团队管理和员工激励。

复旦的个面总体比较中规中矩,问的也大多是事先准备好的方向(虽然提问方式不太一样,但是围绕公司经营总体关心的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事儿),我答得比较好。比较头痛的是小组面试,我因为在工作中很少会battle,团队小伙伴基本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甲方也是我说一些专业的内容就会把他们说服,还蛮少接触这种需要抢话语权的环节的。面试的时候,我们那一场有一个人直接diss我,说我的观点不对,我当场就懵掉了,也没有抢到很多轮次发言机会,最后下来因为组面这一场分数比较低,影响了整体面试成绩。

不过对最终结果没啥太大影响,因为年底还要参加联考,考过了依然是有学上的。

北大光华的抽题环节,主评审老师直接跟旁边老师说“她(我)答的比上一个人全面,而且也具备管理思路”,我觉得这个环节应该还是不错的。个面被老师戳到了一些实际经营中的确存在的问题,老师问我公司股权是怎么分配的,我说按照“贡献比例”,又被追问了几个关于股权的细节问题(我其实都没太听懂他问的啥),这是我们在创业之初压根没有考虑过的;问及利益分配的时候如实回答了“按照项目来分成”;还问到我同时作为创始人、项目管理者、股东三方的利益如何平衡,我说了“要更多考虑长期利益”之后,被老师质疑“你刚刚不是说大家都按照项目进行分成吗?给公司长期发展留的钱我认为不太够”。

在光华等候面试的过程中,和几个同学闲聊,感觉自己完全被碾压,渣都不剩的那种碾压。

除了我之外,大家基本都是80后,和他们交谈,我觉得他们无论是呈现出来的管理者气质,还是谈吐中的自信笃定,或是对于自己公司项目管理以及人才选用育留的看法,都比我更深刻、更成熟。相比之下我对于职业发展和公司管理的看法都太过稚嫩了些。

在光华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是因为大家都发挥的比我好、所以我没有过的话,我是心服口服的,因为他们真的比我厉害太多了。面试时候老师问到的的确是我没有考虑过、且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被问到了盲区,而这些恰是我作为一个公司创始人应该好好思考的地方。

最终无论是否通过,面试对我来说收获都是巨大的。

其一是,自己因为积累了一丁点的财富以及拥有一些标签,总是被人捧得太高,有了一些言过其实的赞誉。总是活在这种被人夸、被人捧着的环境中,总会产生一种“自己已经挺厉害了”的错觉,其实是因为眼界太窄、见到的厉害的人还不足够多离开大学以后,已经很久没有过这种“被碾压”的感觉了。

其二是,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职业发展和公司发展的路径。

其实我一开始打算考MBA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就是觉得我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但是学的都是“技巧性”的知识,想要系统提升能力还是得去回归基础学科。我的公司甚至都没有明确发展目标,就是觉得现在的业务现金流又好又是我擅长的,就一直这么做着。作为一个创始人,我连最基本的“可以和别人推销自己的项目”能力我都不具备。

面对面表达一直是我的一个短板,可我不想面对它,把自己缩在屏幕后面,以至于连对客户和对团队成员都是远程。我还不想拓展客户,因为觉得社交好麻烦,所以客户都靠转介绍。

而这些我竟然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准备MBA面试的过程,这些我曾经忽略的问题全部都被赤裸裸地抛在了我面前。我的公司未来要怎么发展?业务多了之后股东的利益怎么分配?接下来几年的目标是什么?我最终要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来拓展新客户,而不是只靠老客户转介绍?作为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我是不是应该主动去社交、去和别人介绍我的业务?

包括在面试过程中老师问到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问题。我现在把钱都分给项目合作的小伙伴和自己了,公司未来运营需要预留的资金,我又准备了多少呢?

这是我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及践行的地方。

不过要是没过的话,我应该也不会为了光华二战了,而是会好好准备年底的联考去读复旦。我觉得现在比较重要的是通过读MBA解决我的这些问题,时间成本太高啦。要是没能上北大的话说明缘分不够,那就等以后有缘分了再去那里读个别的吧~

人是要有梦想的,但是不要有执念。

也祝愿喵粉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呀~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帮喵点个“在看”,我会很开心的~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不再按照时间顺序展示,而是根据互动量出现。为了防止喵粉们和小猫走丢,快来把【小猫倩倩】公众号“设为星标” 吧~(已经设置过的同学就不用重复操作啦)~

赶快跟着动图设置一下吧👇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毕业4年,我最重要的9条工作经验都在这里啦~

02 | 深度分析《三十而已》顾佳的结局:我们应当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

03 | 从《三十而已》谈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陷阱:能力错觉

04 | 我为什么不建议你追风口?

05 | 一切烦恼的来源,皆在于“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