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翦请田”助嬴政一统天下后功成身退,却因秦二世而亡被诟病

 知历史工作室 2020-08-27

俗话说得好,“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战国时代,刀兵四起、战争连连,在疆场上捐躯丧命的将军更是多如牛毛了。

手握重兵的将军们,即便幸运地躲过了战场上的刀枪,战后也很难逃脱君王的猜忌,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然而多次向秦王讨要良田美宅的王翦却逃出了这个魔咒一样的怪圈,功成身退,回家颐养天年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后期秦国著名战将、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又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

王翦青年时就以武艺高超、智谋过人著称。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年),王翦牛刀小试,领兵攻破赵国阏与,赵兵闻风逃窜,王翦连拔九城,威名远播。

秦王嬴政十九年(前228年),荆轲刺秦未遂,秦王嬴政大怒,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王翦所带的虎狼之师势如破竹,大败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国无力抵抗,燕王只得逃到了辽东,王翦一举平定了燕蓟。

眼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一扫华夷的雄伟蓝图就要实现之时,一个大大的障碍阻挡住了秦王嬴政的统一大路。这个障碍即是战国七雄中实力较为雄厚的楚国。

对付楚国,秦王嬴政非常看好年轻有为的大将李信。李信做事刚毅果敢、雷厉风行,而且也拥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

秦王嬴政问李信破楚需多少人马?李信信心满满,说只要二十万即可。秦王嬴政又拿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认为至少要用六十万精兵强将。

秦王嬴政听了王翦的话,哈哈大笑,说:王将军呀王将军,您到底是上了年纪,人不服老不行呀!上了年纪做事就难免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家李信果然是少年才俊,他说二十万足矣!

于是,秦王嬴政就派李信将兵二十万去讨伐楚国。王翦未置可否,只是过了些时间托病辞官,归乡养老去了。

而此时的李信却使人大跌眼镜,被名将项燕率领的楚军痛击了一场,二十万秦军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

秦王嬴政闻秦军失败,才意识到王翦见远识卓,宝刀不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孤王没有听从将军的话,还认为将军是年老胆小,才用了毛头小子李信,也就造成了我军大败,士气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孤王,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呢?”

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上阵讨贼已然是有心无力了,大王还是另择良将,意图霸业吧。”嬴政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嬴政允诺说:“当然!当然!”

随后,王翦又向嬴政提出要求,便是索要良田美宅。

王翦取代李信前去攻楚,楚军听闻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去,也尽发国中军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马上坚壁而守,不愿上场。楚军频繁挑戰,秦军自始至终不出。

王翦每天规定兵士深谋远虑,还特地安排伙头军做了好吃好喝的慰劳三军,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

后来王翦大破楚军,秦王嬴政也把楚国的大好河山划到了自己的版图中。

王翦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七雄除了秦以外的六国中,只有韩国是其他大将所破,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因功勋卓著而晋封武成侯。

在秦王嬴政剿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王翦父子大破齐、楚、燕、赵、魏等五国的功劳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上“王翦请田”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有人说,王翦虽然深谙功成身退之道,韬光养晦、不露锋芒,被秦王尊为师,却不能助秦王修德政、树仁风,以至于秦朝二世而亡,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可是也有人说,秦王嬴政尊王翦为老师,只是为了笼络人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帝王心术,并非王翦真的是在秦王嬴政面前说一不二的“帝王之师”。

而王翦在带兵打仗,为秦王嬴政出生入死,刀里来、火里去之时,还怕秦王嬴政对手握兵权的他进行迫害,使他不能善终,所以才用“王翦请田”的把戏为自己开脱。

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左右后来的秦始皇施仁政吗?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许,历史的车轮就是在辩论中才得以向前滚动的。名将王翦到底是韬光养晦、功成身退,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是虽然贵为“帝王之师”,却只会打江山,不能坐江山,最终失败地退场呢?且让后人去评价、辩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