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洵进唐宋八大家是凑数?看看他和苏轼的同名诗,才知他深藏不露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8-27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一个横跨两个伟大朝代的文人群。唐代数百年,宋代数百年,一共才出了八大家,却有三位出自一门。这三位,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第一个是父亲,后面两个是儿子。眉山苏家恐怕也是中国古代文坛实力最强的文人之家了。

不过后世也有人对“三苏”有不同看法,其中有人就认为,苏轼、苏辙毕竟都是进士,而且确实才华得到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大家的肯定,名列八大家问题不大。不过苏洵,连进士都没中,怎么也能入选八大家呢?是凑数?还是托儿子的福?是不是因为苏轼的关系,才勉强把他爸也拉进八大家,凑个数,也人为创造一个传奇佳话?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历史早有公论。苏洵绝不用靠儿子,他入选八大家乃是实至名归。不仅如此,虽然后世普遍认为苏轼才最高,苏辙次之,苏洵最末,但其实这个说法实在是太想当然。苏轼、苏辙的成就,如果离开了父亲苏洵的教诲和帮助,是不可能实现的。苏洵不仅为两个儿子遍访名师,求取推荐,而且他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在诗文方面,苏轼、苏辙一直都在默默向父亲学习。先看当年苏洵和苏轼的同名诗,品读完之后,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原来苏老爹如此深藏不露,没有这样的实力,恐怕万万培养不出两个进士儿子。

对于苏家而言,10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最后双双高中,一时间 “轰动京师”。1059年父子三人二次进京,可谓志得意满,因此以《初发嘉州》为题,各写了一首同名诗。让我们将苏洵和苏轼地诗拿来比一比:

《初发嘉州》

作者:苏洵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苏洵这首诗是一首绝句,短短四句,却写得神韵十足。首二句,对仗工整,“家托舟航”,四个字言简意赅,点名了写作此诗的缘起和来龙去脉,“千里速”,极言速度之快。但是很显然,这是夸张的手法,为何此处会故意夸大船行的速度呢?

因为第二句前四个字“心期京国”。第二句与首句环环相扣,进一步点名全诗的主旨,就是赴京。赴京对于苏家意义重大,苏家两位公子高中,此次再往京城,是要宏图大展。作为父亲的苏洵,内心充满了期待。而这一层期待,为什么不是1056至1059的三年,而是十年?因为对儿子的期待,其实也蕴含着苏洵自己的人生抱负。虽然自己一辈子未中进士,但是他何尝没有报国之志?短短七个字,蕴含如此丰富,苏老爹的手笔,堪称实力派。

三四两句,进一步烘托船速之快,快是因为心中渴望船快。“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将乌牛山,峨眉山那么恢弘的意向写得如在方寸之间。可见苏洵的胸怀足够宽广。苏洵的诗,在写景,写事,更在写心,写情,妙入腠理。再看苏轼的作品:

《初发嘉州》

作者:苏轼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苏轼写的是一首古诗,全诗首句也写离家,但只有比较平实的叙述:早晨出发,故乡已经渐渐远去,心中升起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和愿景。“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这几句和父亲苏洵的后两句相比,气势和格局显然更小。不过其风神,已经颇得父亲之韵味。尤其是“奔腾过佛脚”,有苏洵“忽失峨眉枕席间”的风采,只是境界略显不如父亲。

不过当时的苏轼不过21岁,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已经实在难得。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苏轼的诗还有几分禅意,这似乎也注定了苏轼后来一生都与佛结缘。“久立水潺潺”,那一种神思冥想的状态,注定了这位公子,将来一定有非凡的人生。不过他再有才,也不可否认他的父亲苏洵,同样有实力,甚至某些方面要超过苏轼,比如上面那首诗。

回到唐宋八大家的争议性问题:苏洵何以入选?毕竟拿苏轼21岁的诗和苏洵比,显然有失公平。而且仅仅一首诗而已,也不能就断定苏洵之才,足以称八大家之一。确实如此,苏洵的诗才,整体而言,确实应该在唐宋的诗人之林中,做不了前八。

不过唐宋八大家比的是散文,苏洵的散文是十分有功力的。当年苏家父子三人同作《六国论》,苏轼、苏辙的观点都只看到表面现象,比如秦国的重视人才,六国的不团结。只有苏洵看到了本质,一阵见血地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如此策论文,苏轼、苏辙终其一生,都没写出能够与父亲旗鼓相当的作品。

事实上,唐宋八大家被后人推举出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参与了“古文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柳宗元、韩愈是先导,欧阳修是重要推动者,苏洵是前辈,苏轼兄弟是晚辈。如此看来,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也是再正常不过了了。非老父托儿子的福,而是老父有实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