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

 信江人家 2020-08-27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舞台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历经秦汉俳优、百戏,隋唐歌舞戏和参军戏,宋元南戏、杂剧,明清传奇的发展,最终形成唱、念、做、打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福建戏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名花奇葩,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特色鲜明、艺术精湛等特点。以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五大剧种为主体的多种地方戏曲以及木偶戏活跃在八闽大地,并随着福建移民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海外各地,影响广泛。

        福建省博物院举办此展览,旨在通过文物展示、视听演绎,让观众领略戏曲魅力,并参与到中国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弘扬的行列,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脉。(转自《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展览前言)

傩面具(邵武市河源村)  傩是一种逐鬼驱疫的仪式,它表达了原始人类将福祉归功于神灵的认识,体现了他们将灾难归罪于邪鬼的观念。傩舞是傩事活动的一种形式,舞蹈者戴着鬼怪形象的面具,进行驱鬼模拟表演,他对后来的戏曲具有深远的影响。

目连戏是我国戏曲舞台上一个古老的传统剧目,主要讲述孝子目连经过千辛万苦救出下了地狱母亲的故事,劝导人们多行善事。福建的一些地方剧种都能够表演这个剧目。

南宋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时期,产生于浙江温州的戏剧流传到了莆田、泉州一带,与当地的戏曲进行交流,促进莆仙戏、梨园戏的发展。如今,温州的南戏早已荡然无存,而莆仙戏却保存了较多的宋元南戏剧目。

梨园戏属泉腔,以闽南方言演唱,形成于宋元时期,广泛流传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2006年5月,梨园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西汉剧原称“外江戏”,它是湖南祁阳的楚南戏于清时期流入闽西后,扎根并经过长时间衍化、孕育而成的一个地方剧种。2006年5月,闽西汉剧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西汉剧的脸谱与服装

四平戏以四平腔演唱,流行于闽东与闽北的屏南、政和等县。四平戏明末经江西分三路传入福建,漳州的南靖、平和一带称“四平戏”。2006年5月,四平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剧又名“福州戏”,用福州方言演唱,流行于闽东、闽中和闽北等通行福州方言的地区,清末时由福州“儒林”、“平讲”、“江湖”三个不同流派的地方戏综合发展而成。2006年5月,闽剧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甲戏又称“九甲戏”、“戈甲戏”,用闽南方言演唱,流传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它孕育于明末清初,至清末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传统的地方戏剧。2008年6月,高甲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芗剧(又名歌仔戏),用闽南语演唱,流行于福建厦门、漳州等地以及台湾地区、东南亚华侨居住地。芗剧与歌仔戏同源与歌仔,歌仔是漳州方言曲艺、小调。2006年5月,芗剧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线木偶戏又名悬丝木偶,以闽南方言演唱,滥觞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发展于明清,流行于泉州、漳州、福州、莆田、龙岩地区。2006年5月,提线木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枝木偶戏亦称“铁枝戏”、“铁线戏”,操作方法与宋代皮影戏大致相同。明代漳州纸影戏盛行,清代艺人在影戏基础上发展为铁枝木偶戏。2005年10月,诏安铁枝木偶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袋木偶戏因其全部行头只用一个布袋装着,不用戏箱而得名。福建布袋戏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末明初发展到高峰,流行于泉州地区。2006年5月,晋江、漳州木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江加走大师制作的木偶头,2008年6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戏台

 ✿   走进福州“三坊七巷”   ✿   人杰地灵的坊巷

 ✿   商贾云集南后街          ✿   一座宅院两名人

 ✿   “相由心生”摄影展       ✿   浓郁的文化气息

 ✿   福州鼓山风景区          ✿  《中央苏区—福建》

 ✿   从一大到十九大          ✿   红色福建 光耀千秋

 ✿   观《人类的浩劫》展  ✿   红土地文物捐献展 

 ✿   游览福州西湖公园      ✿  参观福建自然馆

 ✿   红色经典国画展          ✿  意匠天工之精品

|信|人|家|

2018年19期(总第1102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