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书法馆(游上海89)

 信江人家 2020-08-27


        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南侧的上海博物馆新馆是1996年10月建成开放的,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天圆地方”的寓意。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设有11个专馆,3个展览厅,陈展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有文物“半壁江山”之誉。

        多年前曾经参观过该馆,5月16日上午,再次走进了上海博物馆。

走进上海博物馆,首先参观的是“中国历代书法馆”,展览前言说:“中国的文字是依指事、象形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则是运用毛笔为工具的一种籍线条表现汉字的艺术。”

“画禅室”,中国古代文人书画室复原。

篆书书艺与隶书书法

        秦始皇统一天下,通用史称“书同文”的小篆体,笔画优雅规范。隶书萌芽于战国末年而行用于秦汉,至西汉后期达到成熟阶段。隶书的面世,冲破了“六书”造字原则,为汉字艺术的发展拓宽了新的表现领域,同时也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石鼓文 ,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石刻文字之一。此为明代拓本。

东汉建宁三年(170)刻,隶书夏承碑册,此为宋拓本。

东汉(公元25—220)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晋 唐 书 法

        草书初萌于西汉末年,由草写隶书演变而成。它的出现,促使行、楷书体的迅猛发展。其时书家辈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完成从隶书向草书转变的历史性代表人物。初唐奠定了楷书法度规范,颜真卿的楷书入古出新,自成一家。

唐 虞世南(558—638)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卷

唐 颜真卿(709—784)楷书麻姑仙坛记册

   宋 代 书 法

        北宋初期书法为唐代书风的延续,中晚期新意境和新技法的作品不断涌现,标志着以表现主观意趣为主要特征的书法风格正在形成。这一时代有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为代表的“宋四家”。此外,宋佶所创的“瘦金体”,风姿独特。

北宋 黄庭坚(1045—1105)行书华严疏卷

南宋 吴说(生卒年不详)行书阁中帖页

南宋 赵孟坚(1199—1260)行书自书诗卷

   元 代 书 法

        元初书坛,赵孟頫提倡尊崇古法,承袭晋唐之风,形成端庄朴厚又流丽洒落的书体,开启注重书法形态表现的风气。赵氏传派有康里夔夔、邓文原、张雨等。闻名于当时的鲜于枢、杨维帧诸家,另辟蹊径,为元代稳健的书风,带来了生机。

元 鲜于枢(1256—1302)行书诗赞卷

元 赵孟頫(1254—1322)行书光福寺重建塔记卷

元 康集(1272—1348)楷书刘垓神道碑铭卷

   明 代 书 法

         明初书坛,赵孟頫一体余响不绝;同时皇室提倡以书取仕,导致“台阁体”靡行”。明中期盛行法帖汇刻之风,确定了当时崇尚“帖学”。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吴门书派,力主表现书法体态。明后期董其昌主张师古借鉴,竖立古朴清雅的格调。

明 沈度(1357—1434)隶书节录四余箴页

明 姚绶(1422—1495)行书洛神赋卷

明 徐渭(1521—1593)行书雨中醉草诗册

   清 代 书 法

        清初坛延续前代之风。康乾年间,由于帝王偏爱赵(孟頫)董(其昌)书体,故流行一时,其时“帖学”书家众多。乾嘉以后,碑碣出土日多,书家或临汉隶魏碑,或摹金文石鼓,实践创新。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俱在融合法帖和碑碣书法的笔势、体貌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清 王铎(1592—1652)临各家书卷

清 朱耷(1626—1705)行书酒德颂诗卷

清 吴昌硕(1844—1927)篆书临石鼓文轴 

游 在 上 海

   召稼楼“秦怡艺术馆”(游上海79)

   礼园:缅怀先贤的圣地(游上海80)

   闲逛迪士尼小镇(游上海81)

   “东方绿舟”的名人雕塑(游上海82)

   “东方绿舟”中国名人雕塑(游上海83)

   “东方绿舟”外国名人雕塑(游上海84)

   “东方绿舟”外国名人雕塑(游上海85)

   东方绿舟国防教育区(游上海86)

   中国重兵器展示(游上海87)

   中国兵器发展博览(游上海88)


|信|人|家|

2019年第268期(总第1709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