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桥与那些年轻的姑娘,一个普通人眼里的魏桥集团发展史

 小饭桌 2020-08-27


编者按:

魏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制造企业,其掌舵人张士平也在最近当选《财富》2015年度中国商人。这家拥有12.3万名员工,营业收入达到457.57亿美元的巨无霸,在过去20年里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种成功取决于张士平作为企业家的胆识、远见和近乎苛刻的管理,在北方僻廊之地,硬生生将农村人口改造成纪律性极强的产业工人。他的两家公司——魏桥纺织,和铝业公司——中国宏桥先后在香港上市。

从企业家的视角,这的确是一份丰功伟绩。但从另一面,不该遗忘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女孩,在这个巨大机器中的经年劳作。真正支撑起这家企业的是,二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工人。

想必张士平更深刻体会到其中滋味,从而竭力在物质上为他们提供回报。或许,正是这种朴素的管理方式和价值观,让魏桥在这个制造业衰落的时代继续保持着竞争力。

今天,小饭桌推荐给大家的文章正是一位普通人眼里的魏桥和张士平。

我的老家与魏桥创业集团的发家之地——邹平县魏桥镇隔着一条小清河,大概只有十几里地的距离。我对魏桥最初的所有印象,来自一堆花花绿绿的毛巾被。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刚上小学, 邻居家的爷爷从济南纺织厂退休,被魏桥的一家小纺织厂返聘回去做技术顾问,也顺便带着隔壁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小姑姑和她的未婚夫去厂里做了工人。

后来,姑姑便经常带回来一些花花绿绿的毛巾、浴巾、毛巾被之类的东西分给左邻右舍,据说是厂里生产的残次品,作为福利分给大家。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家小纺织厂当年的领导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山东首富张士平,而生产了无数毛巾和毛巾被的小纺织厂就是后来亚洲第一纺织企业的最早雏形。

最初,魏桥就是个油棉厂,张士平当厂长后,就弄了一些纺织机,开始做纺织。几年后,我刚上初中那段时间,魏桥的厂子开始扩大规模、到处招工人。那时候,农村里女孩读完初中、甚至读完小学就辍学的非常普遍,村里十六七岁不上学的女孩,几乎都去魏桥上班了。

再后来,十里八村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开始去魏桥打工。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听说:某某家闺女在魏桥上班,工资每月都一两千,家里好过的很……当时,大家第一次有了生儿子羡慕生闺女的现象。

我的记忆中,1999年前后,是魏桥集团甚为红火的阶段,那时候,它已经是亚洲第一的纺织企业集团,厂区不止在魏桥,还在邹平、滨州和威海设了分厂,厂里招工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全国各地,而招工的要求和条件越来越高,很多工人不再是初中、高中辍学的小姑娘,而是中专、大专毕业生,即使符合进厂条件,也要交一笔不小的费用。


1999年,妹妹在省城的中专学校毕业后,因为国家取消了包分配的制度,只好自谋出路,最后选择了当时风头正盛的魏桥集团。妹妹进了魏桥集团下属分厂的车间工作,于是每年的寒暑假,我有大半时间都是在魏桥的职工宿舍里度过的,也因此,真正近距离地了解了这家传说中的企业。

2000年前后,魏桥集团的待遇依然是相当不错,刚毕业去工作的妹妹,正式工作没几个月,就开始每月发2000多块的工资。这一方面得益于那些年纺织企业的效益好,工资比普通企业高;另一方面,应该归功于张士平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计件工作奖励制度。

那时,魏桥集团在镇上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除了老厂所在的集团总部和厂区,在镇子的西郊还建了大片的新厂区和宿舍区。魏桥的特点是工资高,强度大,时间长,纪律严。

厂里有着严格的安检制度和上班纪律,一进厂,小姑娘们就必须知道,哪些是不能带进厂区的东西,上班必须严格按时,迟到半分钟都不行。那时候厂里效益好,订单多,姑娘们每月只有两天的休息时间,每年过年,也不过三五天的假期。

宿舍就是那种普通的八人间,四张上下床,公共卫生间。厂里上班一直都是三班倒的制度,跟我妹住在一个宿舍的小姑娘,有的在纺纱车间,有的在织布车间,有的在准备车间,因为在不同的车间,也上不同时间的班。结果,好几个女孩在一起住了一年多,因为上下班时间不一样,也没见过几次。倒是我,因为每天呆在宿舍里,很快跟她们混熟了。

那时候,常常见到夜班的姑娘下班回来,累的连澡都不想洗,倒头就睡的样子,也见到过上中班的姑娘半夜下班回来,叽叽喳喳凑在一起吃饭、聊天,直到凌晨两三点才睡,第二天早上睡到中午起床,然后吃饭、上班。

每月上早班的那十天,是姑娘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每天下午2点多下班,她们几乎有了半天多的自由时间。其实就是这半天,她们也不过是三五个人一起,去镇上逛逛街,上上网。

魏桥其实就是山东西北部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小镇子,北边不远处就是黄河,多少年老百姓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魏桥集团确实带活了镇上的经济,不过姑娘们的文化生活依然单调。许多小姑娘在魏桥工作了好几年,都没有去过几十里外的邹平县城。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厂子的制度严格,也不是镇子的文化匮乏,而是这些年轻的姑娘们,生活条件和精神世界的缺失,由于大部分员工都是女孩儿,婚姻就成了大问题,高强度也让年轻的她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乐趣。

2002年,妹妹离开了魏桥,而我也再没有回去过。后来,魏桥集团的总部搬到了邹平,厂部大楼建得很气派,厂区也越来越大,还建了电厂、铝厂,规模和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魏桥集团在邹平拥有规模最大的几个居民小区,每个生活区都有几十栋楼、两万多居民。许多职工买的房子有八十多平,两室,每年不用交暖气费和水费,电费也比外面便宜一半,这是魏桥集团这么多年来坚持给职工的福利之一。只是,与十几年前相比,厂里的待遇与其他企业相比,已经没有太明显的优势,过年的年货和年终奖也没有那么丰厚了,厂里的工作有了比以前多的休假时间。

魏桥的大多数工人都是县城附近农村的,因此,平时上班,农忙的时候下了班回家种地,一方面家里有地,一方面在城里有房,这是许多魏桥集团职工的共同状态。

这些年,魏桥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却离它越来越远。听说,工厂的效益已经没有前些年好,工人们可以每周有一天的休假,过年也有了十几天的假期。

如今,不知道为什么,我偶尔会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个叫魏桥的北方小镇,想起那里冬天灰蒙蒙的天空,夏天午后水果摊上紫红的李子,还有那些在花样年华里的女孩子……

(文章为读者投稿,不代表小饭桌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