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潘金莲》轻松破2亿,“老炮儿”冯小刚发难的背后

 小饭桌 2020-08-27


+

- 文丨李秋水 -

冯小刚的最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从宣传开始,就一直幺蛾子不断。

从最初的“范冰冰在华师被请下台”,到上周五引发热议的“冯小刚致王健林的公开信”,潘金莲电影倒是一路赚足了噱头。

除了万达10%多的排片率之外,《我不是潘金莲》在各大影院还是占到接近40%的排片;在华谊之外,还有耀莱在后面兜底,冯小刚的行为似乎略显“激进”。

截至今天凌晨,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3日后,《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成绩约为人民币2.04亿元。不过,幽灵场爆满的现象被质疑是票房作假的常用手段。

那么,为什么这次冯小刚沉不住气了呢?即使“老炮儿”冯小刚一直以坏脾气著称,但公开怼电影界“巨鳄”还是头一遭。而且,就周末两天《我不是潘金莲》票房轻松过2亿来看,即使万达排片没变,但宣传热点似乎成效显著,冯导也沦为靠“嘴炮”驰骋疆场的“炒作”型了?

我们尝试从冯小刚个人背后,到华谊、万达,再到当前电影行业盛行的保底发行、资本对赌等角度,厘清里面各种人物角色的利益动机,尽量还原这次“冯小刚手撕万达”事件的本来面貌。

“祸”起叶宁

就像微博上的一位吃瓜群众所说,“这次叶宁最大的收获就是得了个‘小墙皮’的外号。”

这位被冯小刚形容为“小墙角都算不上,就是一块小墙皮”的原万达副总&现华谊CEO,不知道心里是何滋味?加上之后王中磊发声力挺冯导,以及“无兄弟不华谊”的回应,叶宁心里有没有后悔当初的跳槽……

作为华谊与万达矛盾的导火索,叶宁于今年2月29日被任命为华谊兄弟影业CEO与华谊兄弟副总经理,并被提名为董事候选人。在此之前,叶宁已在万达工作15年,历任万达院线总经理、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就数据来看,在2月29日叶宁跳槽事件之前,万达对华谊影片的排片倒是的确属正常。以去年华谊兄弟出品几部票房不错的影片为例,万达院线并没有给出太多与全国城市平均排片的差别,例如去年7月10日上映的《栀子花开》全国排片32.42%,万达排片率达32.22%;去年11月6日上映的《前任2:备胎反击战》,全国排片28.58%,万达排片率达25.25%;去年12月24日上映的《老炮儿》全国排片22.99%,万达排片率达21.1%。


到了今年,尤其在叶宁入职华谊以来,华谊发行的电影《灵偶契约》、《纽约纽约》、《摇滚藏獒》等片,万达院线均低于全国平均院线排片。拿今年7月上映的《陆垚》来说,万达排片仅有5.25%,而全国平均排片量高达24.34%。

在外人看来,竞业禁止协议在身的叶宁跳槽到华谊的确有点不厚道,万达的报复也无可厚非。但据消息称,叶宁跳槽也是“被逼无奈”,当时万达空降一位原微软副总来管电影业务,叶宁这位顶头上司是金融投资出身,此前从未接触过任何电影相关产业。且与王健林想做好莱坞式流水线工业化电影的理念相悖,有着制片人情怀的叶宁后期权力逐步被架空。

眼看与自己追求渐行渐远的叶宁本来预计从腾讯从头来过,但特地腾地方把电影方面都交给叶宁的王中磊明显更有诚意,对他而言,去华谊是最好也是必然的选择。

不过,自从他今年加入华谊后,华谊兄弟的电影成绩单并不算亮眼,暑期档上映的《摇滚藏獒》和《陆垚知马俐》等片,票房均未达到预期。

甚至,由于《摇滚藏獒》发行不力,华谊公司还曾为此降职两位高管。据一封网络流传的华谊内部邮件显示,“因《摇滚藏獒》全国发行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并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将原发行公司两位副总经理降职为发行总监。”

也许叶宁自己也感受到了万达所谓“封杀”的压力,也许也是想证明自己,今年6月1日成立的发行公司华影天下,董事长便是叶宁自己。目前的三大股东分别是华谊电影发行、微影时代与兄弟鼎立,主要从事电影发行、门票销售代理、承办展览展示活动、文艺创作、影视策划等业务。对于华谊这样的“老牌企业”来说,成立新晋的发行公司,或许是为提振电影发行业务所做出的努力。

同时在今年9月19日,根据上市公司“上海电影”的公告显示,其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同意公司以股权受让的形式对华影天下12%股权进行投资,投资金额不超过600万元。

作为华影天下董事长&华谊电影CEO,这应该只是叶宁在资本道路上长袖善舞的一小环,未来能否靠好作品打破万达的“封杀”,让其“遵守市场规律”,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未曾赢过;即使《我不是潘金莲》打破魔咒,这也不会是属于他的胜利果实。

中国导演的困兽斗

叶宁毕竟只是个引子,或者说是这场事件中被冯小刚拿来行使的一个“借口”。

究其根本,还是冯导在资本压力下的不自信,以及商业化炒作之风盛行的“同流合污”。

当然,这也是当前中国导演群体困境的缩影——想要独善其身追求所谓艺术理想,很大可能最后会被市场淘汰;只有依附资本,并逐渐被资本裹挟。

对于成就冯小刚的“冯氏喜剧”,其实并不是他喜欢的题材;加上近几年选角的偶像化、年轻化,能看出冯小刚的妥协越来越多。作为华谊的“门客”,冯小刚也算是“尽职尽责”。

但真正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时,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更何况在《我不是潘金莲》的背后还有冯小刚和华谊的对赌。冯小刚最开始持股99%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公司,在2015年年底,以10.5亿元转让其中70%的股权,之后估值15亿元。而截止转让时,美拉传媒资产总额为1.31万元,负债总额1.91万元,又是一次电影行业内的典型明星壳公司套现。

同时,冯小刚承诺2016年不低于1个亿的净利润,2017年到2020年每年比上一年净利润增长不低于15%。而今年美拉传媒上半年的净利润为3535.6万元,作为《我不是潘金莲》的投资方&出品方,要完成今年1亿的利润,美拉传媒似乎就指望这部电影了,然而其预售并未达到预期。

耀莱的保底发行似乎也不能冯小刚放心。其中,作为开保底发行先河的摩天轮传媒,从《心花路放》首次尝到甜头后,这次同样给出了5亿的红线。但今年电影市场普遍不景气,暑期档的5部电影4部亏本,另一一部《盗墓笔记》即使IP改编+人气小鲜肉+卖腐,集齐几乎所有大(烂)爆(片)元素。壕气十足的世纪长龙保底10亿,《盗墓笔记》最终票房压线,但自身股价大跌,勉强回本,让人直呼“这届保底不行”。

加上乐视的前车之鉴更让冯小刚坐不住了。原本计划以98亿元估值注入上市公司乐视网的乐视影业,由于市场变化业绩不达标而失败。其中,乐视影业押注投资的大IP、全明星阵容电影《爵迹》票房败北,算是致命一击。

这也是为什么冯小刚采取了这么一个不符合王中磊风格的手段。即使王中磊之后也同样不客气地回复王思聪,但惯常“以和为贵”商业思维的他,可能也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另一种宣传方式。

就这样,冯小刚导演为我们展示了新的宣传手段,只要引出 “国名老公”王思聪,不愁流量和热度,王思聪所用的“碰瓷”一词似乎尤为形象。

不过就周末两天《我不是潘金莲》票房破2亿的势头,冯小刚应该是不用担心地睡不着觉了。

资本隐形博弈的升级

作为华谊与万达对垒的前哨战,冯小刚和王思聪在微博上相互开火。而在昨天上海宣传时,已收获破亿果实的冯小刚仍旧“喋喋不休”,对媒体喊话“王思聪置股民于不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想把自己动机上升到完善产业体系高度的冯小刚恰好泄露了他的幼稚。

前面也说过了,背靠华谊多年,冯小刚与华谊是一条船上的蚂蚱,而此次的对赌与保底发行,无疑首次让冯小刚感受到了切身的资本压力,故有此一举。受益资本、默许并遵循资本规律后,突然又当起“太平洋警察”,大有“又当又立”之嫌。

“就是说所有导演的电影作品都有可能由于两个公司的恩怨而遭到报复性排片,这对中国电影产业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不是我冯小刚一个人的事。如果我不把这个矛盾给公开出来,今后这些导演都有可能吃这些哑巴亏。”

万达的股民们生不生气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私企,万达无可厚非。且华谊兄弟在产业链中处于供应地位,而万达院线则是渠道方。华谊兄弟近年来增长率已经放缓甚至已临近负增长,而万达院线的增长率依然保持在高位。

就数据而言,华谊更是难以对抗万达。截至今年5月,万达院线在国内拥有影院311家、2700块银幕,在2015年全国总票房份额中占据13.3%高于第二、三名之和。同时,万达不但拥有国内最大的院线,主营业务也包含电影开发、投资、制作、发行各个领域。打通全产业链后,一方面万达可以给自己制作的电影进行压倒性排片;另外也可以通过排片的方式影响其他对手出品的影片。

就这块而言,万达的确可以通过排片的方式就能对一部电影产生致命的影响。之前双方过招的电影《摇滚藏獒》《快手枪手快枪手》,都以华谊失败而告终。

对于华谊兄弟来说,市值虽然还有345亿元,但从去年高点下来跌了60%,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为6.22亿元,大部分来自投资收益,如果还希望依靠主业支撑,那就必须卖出好电影好票房。

而本次冯小刚事件恰恰反映出了华谊在影视业务上话语权的持续旁落。就像人民日报在昨晚的微博说的那样,“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未成曲调先有对骂。一撕一扯,让竞争显像,让对赌现身,也折射出票房迷思。同样是恳请票房,方励为《百鸟朝凤》一跪支持者众,大抵情怀不同、高下有别。电影宣发早不是“桃李不言”,但永远是‘味道说话’。好导演的战场在摄影棚,不妨少些口炮,多些口碑。”

小饭桌全球青年创业者大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