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沾化冬枣的进化之路:枣园里长出大产业,不再只是卖一颗枣

 弘净 2020-08-28
齐鲁壹点2020-08-24

作者: 张琪 杜亚慧 张锡坤 杨柳青

虽已时至末伏,可伏天的威力却丝毫未减。正午时分,高温橙色预警,实时温度34℃,可体感温度已超40℃,让人汗如雨下。这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近日在枣乡沾化的切身体验。

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在无边无沿的枣园里,数不清的冬枣正在高温下肆意生长,这是盛夏的果实。这果实要想跃下枝头,走上舌尖,尚待熬过溽暑,还须再历秋风。经历几番洗礼,冬枣才能迎来脆与甜的特性。

从一颗枣的生长,可窥见枣乡数十年的发展之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枣园里长出了大产业,同样经历了冰与火的洗礼,这便是进化的力量。

一棵嫡祖树的传奇:

从庭院走向大田,育出200万亩冬枣

滨州沾化,地处渤海湾南岸的黄河三角洲,母亲河带来的不仅有沃野千里,还有随水而来的大自然“馈赠”。一颗颗颠沛流离的种子,随水而栖,选择在沾化安家。这甜甜的果实,正是如今富裕一方百姓的冬枣。

如想在沾化溯源,仍然能寻找到冬枣“进化”的影子。

沾化冬枣嫡祖树

在沾化区冬枣研究所的院子里,一棵300多岁的冬枣树仍然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斗转星移,树身已斑驳,但古树不见半点老态。挂在枝头的枣子就是最好的见证。“到现在,老树每年还能结两三百斤的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说。

“你说怪不怪,这棵树从来不招虫,很多游客都愿来这里合个影,沾沾嫡祖树的吉祥气。”树上的果子,早就卖出了“概念价”。于洪长说,最高时卖过每斤998元,想买到可不容易,比中彩票还难。

走进于洪长的研究所,这里堪称冬枣博物馆,诉说着冬枣的前世今生。从冬枣的起源到种植技术的推广,再到品种变迁,无所不有。

年近七旬的于洪长,参与了冬枣的发现、推广、发展、创新各个环节。与他交谈,三句话不离枣,“不管遇到什么烦心事,只要到了枣园里,啥都忘了,神清气爽。”

1984年,于洪长从沾化下洼镇的一个庭院里发现了一棵古树,这是他与嫡祖树的初次相见。虽在深秋,古树却硕果累累,甘甜清脆。于洪长将冬枣枝嫁接到自家庭院的5棵小枣树上,第二年清明节过后,他惊喜地发现,嫁接的冬枣树有3棵吐出了新芽,“这证明冬枣是可以繁育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冬枣的保护行动随即展开,在这次抢救性的保护行动中,发现了56棵“庭院枣树”散布于各地。

于洪长很欣慰,“全国200万亩冬枣,全是这棵嫡祖树的子子孙孙,从嫡祖树上剪下来的枝子,繁育出的才是最正宗的冬枣树。”

1993年春,沾化开始大面积推广冬枣,冬枣产业正式起步。历经30多年的保护、推广,沾化从56株“庭院枣树”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冬枣园林”。

下洼镇正是冬枣的原产地、主产区。该镇党委书记郭良询介绍,“全镇耕地10.3万亩,冬枣种植面积就达9.8万亩。”

如今,沾化冬枣产业年产值连续九年突破30亿元,带动枣农人均冬枣纯收入连续七年超过8000元,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冬枣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两个土专家:从种枣到种好枣

在下洼镇,有两位枣农种出的冬枣让人艳羡,卖出的价格让人咋舌。他们是枣园里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也有人叫他们“枣王”。

时间回到2000年,时年43岁的下洼镇西孙村村民孙观朋已是十里八乡的能人,当时的他手里还有不少买卖,虽在农村,但他不靠种地为生。

一天,回家的路上,孙观朋遇到同村一人,那人卖了一箱冬枣后,喜不自胜。“他用一个酒箱盛着冬枣,卖了二百多块钱。”孙观朋两只手比量着箱子大小,还原着当时的情形。

当晚回到家,孙观朋睡不着了,“那么点枣子,就能卖200元,种枣有利可图,利润可观。”

齐鲁晚报头版刊登沾化冬枣的进化之路 截图

孙观朋是个脑瓜灵活的人,说干就干。为了投资,他不惜卖厂房、卖机器。他买遍所有关于冬枣的书,一头扎进冬枣领域里研究种植技术。“一听到县里或市里有讲座,我必须去听,人家坐着,我可以站着,只要让我听,我就很满意。”如今,在孙观朋家里,他的《冬枣日记》仍是宝贝,他长年手不离笔,只要看到或想到好点子,立即记下来。

孙观朋带着大家去枣园,他的园子的确与众不同,比邻居的高出一大截,“我长年累月往这里运有机肥,地里就像发好的大馒头。”果真,进去一踩,软软的。

孙观朋的地里有很多新鲜可瞧,有的枣套着袋,甚至还有蟠枣……日积月累,孙观朋的收获太多了,客厅的一角,全是他获得的荣誉。证书一排排,还不乏“奖金10000元”的牌子……“我的目标是一亩地毛收入10万,现在目标还没实现,但已经很接近了。”

“特脆特甜,入口无渣,落地即碎,一捏就只剩下核。”这是孙观朋种出枣子的特点。他自豪地说,“我的枣不用上市场就卖完了。”

同样是2000年,下洼镇东平村57岁的王子周比孙观朋更早“入行”,他同样是个不走寻常路的枣农。如今,在省派沾化乡村振兴服务队的扶持下,老王有了冬枣大棚,这里种下的是新品种“沾冬二号”,如今长势喜人。

大棚冬枣,是这几年的新事物。“大棚冬枣的采摘周期长一些,随时能保证采摘到最新鲜的枣,而且上市时间要稍早一些。”

这个时节,冬枣还在枝头疯狂吸收养分,不具备好口感。但王子周仍从树上揪下几颗枣塞给了记者,“来,先尝一尝”。入口脆,已经有了甜味,细品一下,还有甘蔗的清甜。

到了成熟季,沾冬二号果形就像一个小苹果。王子周很低调,他说一亩冬枣能收入4万—5万。他的枣,一斤能卖到二三十元。

两位枣农的秘诀是疏密间伐、限产提质、施用有机肥。别人怕麻烦,怕投入,但他们敢折腾,舍得下本钱。

一位63岁、一位57岁,他们是枣农中的佼佼者。不过,人老心不老,他们还敢于尝试、敢于挑战。

枣农在变,枣乡也在变。产业发展30年,冬枣之乡也略显疲态,但不能掉队。外部竞争压力大,“冬枣夏卖”已成常态。如何应对新冲击,不光要有技术,还要后继有人。

据粗略统计,下洼镇枣农平均年龄已达60岁,老枣农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也喜欢上种冬枣。

一支服务队:枣园上建起田园综合体

“不安分”的王子周埋头琢磨冬枣种植技术时,一伙“不速之客”登门造访。

为首一人穿着农家汗衫,开口却是正经的城里话:“我是省派服务队过来下洼服务的,你可是远近闻名的种枣能手啊!”

王子周早就听说镇上来了一支省里干部组成的服务队,最近搞出了不少名堂。

枣农王子周种出的冬枣,每斤能卖出二三十元

来人说了来意,王子周思索了一会儿就举双手赞成:“为啥不干!大棚冬枣效益好,多投点钱我也愿意试!”

于是,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协调项目资金三分之二,王子周出资三分之一,高标准的钢结构大棚就罩在了王子周家的8亩“沾冬二号”枣树上。

这一举动背后折射的是省派乡村服务队的深入调研,和对沾化冬枣产业长远发展的研判。

山东省派滨州沾化下洼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郭桂永表示,沾化因冬枣闻名,也因冬枣兴旺,下洼镇乃至沾化的乡村振兴也要围绕冬枣做文章。

“目前沾化冬枣的市场竞争力正面临挑战,同时冬枣产业链的价值尚待大力挖掘。沾化冬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用新技术和新理念。”这也正是服务队使劲的方向。

服务队一方面找到王子周这样有种植经验的枣农,合作推广沾冬二号与大棚种植技术,大力提高冬枣品质,一方面打起了挖掘冬枣剩余价值的主意。

2018年9月,省派服务队来到下洼镇,如今转眼已快两年。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以让王忠坤和队员们在一片垃圾场上建起田园综合体。

在“枣恋谷”田园综合体,王忠坤轻车熟路地带着记者穿行在冬枣大棚中。一眼望去,棚中枣树整齐排列,郁郁葱葱,却不见枣农忙碌的身影。王忠坤在棚边的控制器上操作几下,棚上的自动喷雾机即刻运转起来,为枣树降下“甘霖”。

“只要我在这里操作,棚里打药、浇水、施肥全部一键启动。”王忠坤又指着枣树说,“诱虫罐、色诱灯、粘板都上了,减少用药量,结出来的冬枣品质更好。”

这样的设备,显而易见减少了大量人工,是冬枣种植“后继无人”的一个解决方案。

去年的收获验证了这种尝试的可行性。30户加入合作社的枣农,自己只需抹芽、开甲,其余都在统一生产指导、水肥管理、病虫防治、营销分成、品牌宣传下进行,比前一年增收了约30%。

作为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除了冬枣规模化种植外,“枣恋谷”的其他规划也已具雏形。三横三纵划出六个主功能区,在周边建起跑马场和梯田花海等项目,试图以枣为媒,延伸自驾采摘、垂钓餐饮、骑马娱乐、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等业态。

一草一木,都浇筑了服务队员的心血。最开始的水电铺设,由于资金不足,都是队员亲身上阵。刚开始对冬枣一窍不通,后来剪枝、整地、施肥、打药、采摘、包装全部跟了好几遍。建大棚上综合体项目,王忠坤跑里跑外,一天都泡在园里。

当时还有村民调侃王忠坤:“本来也不咋白,这下更黑了!”如今看已经颇有起色的“枣恋谷”,王忠坤就像看自己养大的孩子。

今年开春时,妻子带着孩子来村里看望王忠坤。王忠坤领他们在“枣恋谷”兜了一圈。10岁的女儿大喊,“爸爸好厉害!”而妻子看着王忠坤办公室里堆着的泡面桶和可乐瓶,罕见地沉默了。

“我妻子说看了心疼,但知道这是我的理想,她支持。”刚才兴冲冲介绍项目的王忠坤,这时看向记者的眼中竟滚着一汪热泪,“我来了这边,相当于家里五个老人都甩给她一人照顾,但她从来没说过自己有压力。”

一步“枣"行棋:把一棵冬枣树吃干榨净

从沾化“冬”枣,到“四季产业链”,围绕着冬枣的全产业链条发展,下洼镇和服务队都努力“枣”行一步。

“只要有人来,就不让人空着手走。”省派服务队队长郭桂永说,“要把一棵冬枣树吃干榨净,让一棵枣树长出富民大产业。”

眼前的茶杯中色泽嫩绿、余香袅袅,入口馥郁清香,这是由枣芽制成的枣芽茶。“以前枣农都把枣芽给抹掉扔了,不知道这小芽能助睡眠、益脾胃。”王忠坤拿了一罐枣芽茶说,这枣芽也是宝贝。

冬枣深加工产品——冬枣精酿啤酒

于是,不同以往,今年的四五月份,“枣恋谷”的枣农变身茶农,把冬枣树上嫩绿鲜艳的芽芽收了起来。服务队找来济南圣虎山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联手打造了“怡致园”冬枣芽茶品牌,市场反响良好。“枣农们采枣芽,一天能赚上一百,又增加了收入。”

四五月卖茶,到了六月,万亩冬枣树产出甜蜜的枣花蜜。七八月,田园综合体的研学将至,九十月等待冬枣成熟,开启一年最忙的时刻。还有那以前被随意丢弃的枣树根,全年都能做枣木雕。

这是从一颗枣到一整棵树,从“秋”到四季的蜕变。

山东齐鲁浩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冬枣车间中,机器被擦得锃亮,为一个多月后的下枣做准备。大量冬枣将被运进车间,成为冬枣休闲食品、果醋、啤酒等精加工产品。总经理梁胜国说,这里正在建设冬枣深加工智慧园区,占地103.5亩,建成后可实现年处理冬枣1.6亿斤。

另一种新生也悄然出现。

57岁的下洼镇北陈家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光思路一直很新。2014年,北陈家村就实现了网上售枣5万斤。今年电商直播火爆,赵建光也没落下,张罗着村民想搞直播。

不过面对这么个新东西,村民们都没接触过,积极性不高。“后来省派服务队队员来村里培训了几次,村民知道怎么搞了,就跃跃欲试了。”趁着这股劲儿,赵建光计划在村里规划600平米的直播超市,彻底把北陈家村的电商直播做出声势来。

“前几天正式直播了一次,我看效果还不错。”赵建光乐呵呵地说,“有村民下了直播就跟我说,这头一回有点紧张,下次肯定更好,卖更多咱们的冬枣产品!”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责任编辑:周静 陈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