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险可守又孤立无援,战士却打退美军多次冲锋,荣立一等功!

 史说新域 2020-08-28

1951年10月,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七团一营三连奉命坚守临津江以东的345.6高地。

9日晚上12点,全连按预定方案进入阵地后,一排长张鸣九再次向全排指战员明确任务:“我们一排是全连的排头排,为了保卫临津江、保卫345.6高地,我们也要打好排头仗,做到人在阵地在、人与阵地共存亡!”

次日拂晓,美军骑兵第一师用密集的炮火进行狂轰滥炸,几乎把三连阵地翻转过来,连树根也被拔了起来。

美军的大炮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出动步兵群,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冲击。

一排有个湖南麻阳籍的小战士,名叫陈启瑶,当时年仅17岁,入伍刚满一年,个头也不高。

班排干部担心陈启瑶年龄小、没经验,一开始不敢让他正面与敌人交锋,只把他安排在潜伏哨所监视敌人动向。

可是这次美军的兵力和火力都远远超过志愿军,一排伤亡比较大,排长张鸣九只好让两名受伤的战士宋远金、王振云去替换陈启瑶,让他马上到突击部去增援。

张鸣九看了看陈启瑶稚气的脸,再三叮嘱他:“切记不要乱放枪,要充分发挥手榴弹的作用,敌人不接近不开火,好好打,争取立功!”

陈启瑶毫不犹豫地说了 声“是”,便跃出掩蔽体。

他刚走了不到二十米,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回头一看,一颗炮弹正落在潜伏哨所的掩蔽体上,宋远金和王振云当场牺牲,张鸣九腿被打断(后流血过多,牺牲)。

345.6高地突出部只剩张永春、翟长春两名战士守在那里。陈启瑶来到突出部时,张永春的脚受了重伤,由翟长春护送下去了,陈启瑶只能独自一人孤守阵地。

大敌当前,陈启瑶无暇多想,当敌人逼近后,他果断拿起手榴弹,拉响导火索,一个接一个地向敌群掷去,敌人纷纷应声倒地。

一场激战过后,陈启瑶竟打死20多名美军。

没过多久,美军发起第2次进攻,攻势更加猛烈。陈启瑶有了第一次作战经验,打起仗来更有信心了。

他朝山下一看,发现一个军官模样的敌人正在督促士兵前进,陈启瑶打算端枪将这名军官击毙,但他想到排长的话,不能开枪,要沉住气,于是只好按下怒火,等待美军靠近再打。

等到美军的手榴弹都打到一排前沿阵地时,陈启瑶这才拼命还击。

在一阵手榴弹与坦克炮、机关枪的激战中,美军又被打死打伤数十名,不得不退了下去。

经历了这次激战,陈启瑶才感到手臂酸软疼痛,全身无力,喉咙像炙过一样难受,他摸了摸腰间想喝点水,可水壶早已不知去向。

他还没缓过劲儿来,就发现一群美军正叽哩哇啦地往山上冲来。

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陈启瑶已陷入阵地无险可守又孤立无援的绝境,但他毫无惧色,强忍着疲劳、饥饿和失去战友的悲痛,把一颗颗手榴弹奋力投向敌群。

为了迷惑敌人,陈启瑶机智地采取了“四面出击”的办法。

他独自在几个掩蔽体之间与美军巧妙周旋,忽左忽右灵活走位,这里扔出几颗手榴弹,又到那里扔几颗手榴弹,让美军根本搞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兵,一时还真把他们给唬住了。

美军继续往前冲,陈启瑶就怒目圆睁狠狠地打。可打着打着,身旁只剩下三枚手榴弹了,加上身边留下的一支三八枪,情况相当不妙。

陈启瑶下定了死守阵地、拼到最后一刻的决心,把三颗手榴弹摆在面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指导员范子善带着反坦克班的五名战士赶来增援,一举打退了美军最后一次冲击,牢牢守住了345.6高地。

陈启瑶虽然年仅17岁,身材也很瘦小,但他在这次战斗中毫不露怯,表现得极为英勇顽强。

在阵地无险可守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竟独自打退美军骑一师1个连、2个排的多次冲锋,用107颗手榴弹一人歼敌60多名,表现堪称惊艳。

1952年元旦,四十七军司令部给三连一排荣记集体二等功,并给陈启瑶荣记个人一等功。

1952年10月13日,志愿军总部授予陈启瑶“二级英雄”称号,友邦也为陈启瑶颁发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注】:本文所述为真人真事,陈启瑶的战斗事迹被记录在2000年出版的《为和平而战:纪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一书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